目前,一种名为“职业体检”的新型体检方式正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兴起。和我们熟悉的到医院抽血化验、拍X光片不同,这种体检以职业作为体检对象,通过测评来判断你是否适合某项工作,给你的工作方向指明道路,获得部分城市白领和公司的青睐。
然而,不少人也对此提出了质疑,职业体检究竟能检出什么?豪华体检值不值?庸医有多少?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
职业体检正在兴起
“职业体检?我刚做过。”从北京一所著名大学毕业了近两年的小周坦率地回答了记者的提问。小周大学专业是英语,毕业后进了一家台资公司,在公关部担任外联组职员,月薪4000元。虽然一帆风顺的经历得到外人的羡慕,但是小周却告诉记者,她干得很不顺心。
“我还是喜欢做一些比较静的工作,在外联组总要和其他公司、媒体打交道,应酬很多,越干越没意思。”小周形容自己每次参加公司应酬,都会觉得自己是一个多余的人,笑容尴尬,找不到话题,客户多搭讪几句就窘得不行。巨大的心理压力已经让小周不堪重负,甚至出现了严重的“星期一综合症”,“每到周日我就特别难受,因为想到明天就要回公司上班了,干什么都没劲。”
小周是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听到职业体检这个新名词的。那时她的一个师姐刚从国外回来,小周把工作中的苦恼告诉了她,师姐便说,她的一个同事也是差不多的情况,后来做过一次职业体检,总算找准了发展方向,师姐建议她也可以去试试。
“我也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小周告诉记者,她所进行的职业体检更加类似于女孩子常做的心理测试题,在规定的时间内回答了一堆选择题后,她得到了一份详细的“职业心理体检报告”。小周表示她对报告基本认同,接下去,她还需要再看专家门诊,由职业咨询师对她专门进行辅导。
在记者的采访中,听说过职业体检或者已经自掏腰包请职业咨询专家号脉的大有人在。而一项相关的调查显示,在2003年白领消费结构的变化中,职业类消费的增长最为突出,涨幅最大,达到79%,其中相当一部分是投资于职业心理测评及咨询,据统计全国大大小小的职业门诊所已经有100多家。
相信自己还是相信测评
面对看似玄乎的职业测评,相信自己还是相信一纸体检报告,的确成了部分人所面临的问题。在一家保险公司工作的小方就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她告诉记者,她最初是看到有朋友干保险收入不错才从学校辞职的,但做了一段时间后,觉得压力太大,自己的关系网又很窄,慢慢地对工作失去了兴趣,然后又想出国进修,回国再找一个更好的工作。然而,托福考完后申请不到合适的学校,尤其目睹了部分“海归”成为“海待”后,更不敢轻举妄动了。
“我挺困惑的,继续做保险?压力大,没前途;出国,现在没机会;离开北京到南方去,我又没有这种破釜沉舟的勇气。”小方现在准备找一家公司去做职业体检,把自己的定位找准。“我已经27岁了,女人总要面临结婚生子的问题,如果还是这样不稳定,肯定是不行的,听听专家的意见总没错。”
而目前在西直门一带开办了一家公司的郭先生则对职业体检有他自己的看法。和大多数白领一样,郭先生最初也是“高级打工仔”,2000年,年届三十的郭先生毅然辞职,投入所有的积蓄,开办了自己的公司。“那时想法很简单,有了一定的经济实力,对自己的能力也有信心,干吗还给老板卖命?”
然而,郭先生没料到,看似轻松的老板并不好当,他的手下只有六个人,而他得操办所有的事情,“大事小事全得我作主,小到中午的盒饭在哪里买,大到和别人签不签合同,都得我操心。”公司开办四年来,他们已经搬了四次家,而去年的“非典”更是几乎让他的小公司濒于死亡。“我们是做销售的,那段日子哪里都不能去,房租还得交,工资还得发,差一点就扛不住了。”郭先生的公司一路上跌跌撞撞地走来,目前经营状况也不很好。
记者问他有没有怀疑过自己不适合做老板,并对他提出的职业测评的概念,郭先生表示了疑惑:“做几个选择题就能知道自己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太玄了吧。”郭先生笑称,他还是更相信“水滴石穿”的说法,“那是老话,在理,再艰苦的事情,只要努力,总会有回报的。”显然,和专业咨询师的诊断相比,他更愿意相信自己。
职业体检是贵族消费?
记者翻阅了部分资料,对于职业体检的解释是:职业体检是在现代心理学、管理学的基础上,用心理测验、情境模拟等检测手段,对人的能力、个性、职业兴趣等因素进行科学的化验,以帮助职业人客观地了解自己所属的心理类型。
一般职业体检分为两种:一是以个人为对象,帮助他们扬长避短,规划和管理自己的职业生涯;一是以企业为对象,帮助选拔人材,搭建团队等。
而记者也发现,进行职业体检的大多集中在某一特定人群。中华英才网人才测评师孟莉告诉记者,人才测评对象以工作5至7年的白领最多,他们中有些人已经做到了很高的位置,特别是那些知名企业的广告总监、销售总监,表面看起来“风光”,其实工作压力非常大,所以也就成了人才测评的“常客”。
国内最早从事职业体检的白玲工作室曾经做过一项分析,发现前来体检的来自民营企业的人最多,其次是事业单位、三资企业和国企;从层次上看,来自中高层的管理人员最多;IT业、房地产、金融保险、医药等领域的人最多,因为这些人普遍压力过大;女性比男性更愿意参加体检,男女的比例约为1:1.6,年龄在26岁到30岁的人更多。
对于这样的现象,一些在校的学生却表示了异议。“职业体检不应该只是白领做,我觉得大学生更应该做。”人大法律系的小聂说。他告诉记者,他和周围的同学几乎都一样,当初凭着分数决定了自己的专业,而大学四年甚至加上研究生三年,他们对自己即将从事的职业基本上没有深入了解。“怎样选择自己的职业?看工资?看名气?重要的还是看自己适合不适合吧。”他说。
“现在大学里几乎对学生的求职没有专门辅导和规划,很多学生都是懵懵懂懂地进入某一个行业,工作了几年还找不准方向的很多,与其浪费了几年时间再转行,不如一开始就明确自己适合干什么。”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的小陈这样对记者说。但他们也表示,职业体检动辄好几百的价位让这些学生有点吃不消,学生们往往是“心有余而钱包不足”。
豪华体检值不值?
根据媒体报道,中国员工职业发展现状调查显示,在职业出现困境时,选择“通过资料学习提高”的占44%;选择“自己慢慢解决”的占20%;选择“找朋友、家人出主意”的占17%;选择“找职业咨询机构”的占13%;选择“与领导交流”的占6%。
北京白玲工作室首席咨询师白玲告诉记者,他们目前咨询对象的定位主要是月薪3000元以上的白领。原因是职业咨询的费用较高,通常一个半小时1200元,这就要求咨询对象有一定的经济承受力,另外,白领面临的职业压力最大,诱惑也最多,随时都会走到职场的“岔路口”。
事实上,记者在调查发现,职业体检的价格差异比较大。一些咨询公司的价格仅在200元到300元,而一些公司的报价居然高达近2000元。是否价格高的质量就好呢?职业咨询师孟莉告诉记者,咨询效果与价位没有太大关系。
“价位1600元的‘豪华体检’仅报告就有四五十页,而300元、500元的‘大众套餐’,报告只有两三页,但是未必最贵的才是最适合的。一般来说,高价位的人才测评采用国外的测试技术,主要用于企业选拔中高层管理人员;对于个人来讲,个性测试配合职业倾向测试就完全可以说明核心问题了,测试的项目太多、太杂,反而容易被结果弄晕。”
白玲说,职业诊断就像医院诊断一样,在提供服务之前,你无法看到这个服务好不好,等你知道好不好的时候,已经晚了。不恰当的咨询可能会误大事,甚至贻误前程。所以选咨询师跟选医生是一样的,关键是信誉好不好,业绩好不好,以前有没有做过,有多少案例和数据库。“价格问题是次要的,做大手术谁在乎价格呢?重要的是做案例、打品牌、传口碑。” 白玲说。
西城区高级人才评荐中心宇长春博士则认为,大众对咨询价格“物美价廉”的期望心理,反映了人们对职业咨询普遍认知度缺乏的问题,多数人还是习惯于自给自足的自助式解决方式,这个现象也提醒了我们,职业问题的解决还要独立地走上一段艰难的路程。
职业体检警惕庸医
除了价位悬殊较大,职业体检也存在良莠不齐的问题。在一家媒体做编辑的李小姐通过网站找到一家人才测评机构,在服务人员的反复游说下,接受了包括推理、逻辑能力、语言能力、工作满意情况、性格等方面的测试。但是,当她支付了上千元的“体检‘费后,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回答。“他们的结论是我不适合做媒体,适合从事专业研究,让我往研究方面发展,这个说法我绝对不认同。”李小姐的理由在于,第一,她已经做了四年编辑,工作业绩有目共睹;第二,她咨询的是如何在媒体领域进一步发展,而咨询结果却和她的问题南辕北辙。
采访中记者发现,像李小姐遇到的这样的“职业庸医”大有人在。此类公司有一个共同的做法:以专家的身份频频发表文章,对职业人士所面临的问题夸大其词,讲到关键处时戛然而止,然后告诉你一个“抛砖引玉”的咨询网址。一旦有人“落网”,咨询人员会不失时机地推出各种营销招数“套钱”,而所谓测评不过是在玩“文字游戏”。
对此,中科院人才交流中心人才测评专家岳素娜建议,决定接受测评前一定要和咨询顾问进行沟通,通过以下四条标准判断测评工具的优劣:一是信效度。成熟的、在市场广泛流通的测评工具都会标注信效度,也只有信效度在70%以上的测评才是有用的;二是测评结果的参照物。比如说,某大学生逻辑得分为80分,说明该学生比80%的大学生在逻辑思维方面更优秀,如果脱离了参照物,结果是无效的;三是测评的系统性。比如最常用的16PF,只是对个性方面的考查,需要配合“职业邮箱”测试,不然单个测试说明不了什么问题;四是测试的题目不能过于简单,数量不能太少,而且不应有过分的倾向性,否则很难挖掘出被测者“冰山”以下更深层的信息。
另外,据了解,目前从事职业测评的机构主要包括心理咨询机构、人才机构和猎头。一般来说,心理咨询机构在调整被测试者心态方面更具优势,在职业规划方面稍逊一筹;而猎头机构则正好相反。因此,被测试者应明确接受测试的目的,有针对性地选择测试机构和项目。
(实习编辑:吴洁浓)
- 还没有人评论,欢迎说说您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