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例急性腹痛、疑似急性胃炎的青年患者来到急诊,医师为排除胰腺炎和了解血清电解质情况,为病人做了一份常规血液生化检查。结果令医师大吃一惊,血清钾高达7.8mmol/L;而正常值为3.5~4.5mmol/L。一般情况下,这么高的血钾往往需紧急处理,否则有导致心律紊乱甚至死亡的可能。但患者却一般情况良好,未发现有导致血清钾明显升高的病史(如肾脏病和肌肉溶解等),综合临床情况看,不像存在高血钾。

  此时医生一般要再取一份血样,送去做第二次检查。检查的结果有两种可能:一是血清钾仍然非常高,与第一次结果吻合,就说明高血钾真的存在,应马上予以处理,并寻找潜在病因。还有一种可能是,血清钾在正常范围内或中等度升高,则病人在短期时内得到了两个不同的检验结果。

  到底哪一个是准确的?我们又应该采用哪一个呢?

  答案是:第二次比第一次准确。医生会根据第二次检验结果,制订治疗方案。此患者的第二次结果是4.7mmol/L,略高于正常。治疗方案是继续观察病情,暂不处理。

  为什么第二次化验结果会比第一次准确呢?因为我们使用同一仪器反复测量同一对象时,各次测量值呈正态曲线分布,各值之间的离散度表明各次测量间的随机变异。这就是著名的高斯分布,也称正态分布。其函数图形是以过真值(真正的测量值)的垂线为中线,对称分布的钟型曲线。在这个曲线中,越靠近边缘的值,离真值越远,出现的可能性也就越小,我们称其为极值。

  我们在临床上遇到的与患者病情不吻合的检查结果值,正是分布中的极值。由于极值的出现几率很小,所以第二次检验结果出现极值的几率就很小,接近真值的几率就很大。反映真实情况的几率就增加。相比之下,我们就采用第二次检验结果了。

  临床实践中大家可能也遇见过一些类似情况。从理论上讲,所有的检查因涉及仪器性能及操作效能,都有可能出现结果变异。当测量是人为判断而不是用仪器时,变异可以很大且难以控制。即使目前许多检查采用全自动仪器,并有严格的质量控制体系,但也无法完全避免这种由纯粹统计学原因造成的临床难题。不过,通过规范细致操作可以减少变异的发生。

(实习编辑:陈战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