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淘汰不规范的细菌名称

  一、什么是不规范的细菌名称

  细菌学是一门古老的科学,不少细菌是人们在百余年前认识的,根据当时的观察赋予名称。随着细菌分类学的发展以及细菌命名法的建立,原来的部分细菌名称虽至今仍在沿用,但也有不少已被淘汰或改用新名。由于细菌的命名法规,普遍地被科学界接受,以往使用较多的一些细菌俗名亦被纠正。所以,在细菌学的发展过程中,细菌名称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目前,在国内的临床实验室及有关科技文献和教科书上,细菌名称的使用存在二个问题。

  1.大量地使用旧名或俗名。此点在教科书上尤为突出。常见的有:肺炎双球菌,脑膜炎球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淋病双球菌等。这种名称不符合现代的细菌命名法规,应予废止。常见的旧菌名或俗名与新菌名对照见表1。

  2.用旧的细菌分类。有不少细菌的分类学位置已经改变,有的细菌种被取消由新的细菌种替代,但很多实验室仍未跟上新的进展。如白色葡萄球菌,副大肠杆菌等,已被分成多个新的细菌种。再如,以往临床实验室作为最终结果报告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现今要求进一步鉴定到种水平,即报告化脓链球菌或无乳链球菌等。

  表1 部分常见细菌新、旧/俗名对照

  旧,俗名 新名称

  白色葡萄球菌 表皮葡萄球菌等十余种

  肺炎双球菌 肺炎链球菌

  脑膜炎球菌 脑膜炎奈瑟氏菌

  淋病双球菌 淋病奈瑟氏菌

  卡他球菌 卡他奈瑟氏菌

  大肠杆菌 大肠埃希氏菌

  肺炎杆菌 肺炎克雷白氏菌

  伤寒杆菌 伤寒沙门氏菌

  绿脓杆菌 绿脓假单胞菌

  结核杆菌 结核分枝杆菌

  白喉杆菌 白喉棒状杆菌

  鼠疫杆菌 鼠疫耶尔森氏菌

  痢疾杆菌 志贺氏菌

  产气荚膜杆菌 穿透芽胞梭菌

  破伤风杆菌 破伤风芽胞梭菌

  使用俗名,旧名和沿用过时的分类报告实验结果或记载科学资料都是不规范的,应停止使用。

  二、细菌命名法规与细菌名称

  细菌名称属于科学术语,有使其规范化的法规。国际细菌命名法规(International? Code? of? Nomenclature? of Bacten。)规范细菌的科学名称。按照法规,一个细菌的名称以拉丁字记述,由两部分组成:属名+种名,如Escherichia coli。其中Escherichia为属名,表示该菌种所在菌属的名字;coli为种名,表示该细菌种的名字。中文译名格式为:种名+属名。如:大肠埃希氏菌。表1列出的细菌旧名或俗名没有属名或属名不对。细菌名称不规范,则无法判定该细菌种的分类归属。

  三、细菌分决与细菌命名

  在细菌学的早期,人们只能依细菌的细胞形态,革兰氏染色性,菌落的某些特征对细菌进行分类。如葡萄球菌属即系以细胞的排列特点命名。葡萄球菌属中的分类则主要根据菌落的颜色而分成三个菌种: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柠檬色葡萄球菌。现代细菌分类学,以细菌的多种生理生化学特性和细菌DNA止分子杂交试验结果作为对细菌分类的重要依据。细菌分类学由依细菌宏观特性水平发展到DNA杂交的分子水平仅是近20年中发生的,在这一较短的时间内,细菌分类状况有了很大的变化,新近命名的细菌种不断增加。仅葡萄球菌属,已由1974年伯杰氏细菌鉴定手册记载的三个菌种,发展到1986年的伯杰氏细菌分类手册中的的19个菌种,尔后又有若干新菌种发现。表2比较了1974年出版的伯杰手册与1984年出版的伯杰手册中部分菌属中包含细菌种数量的变化情况。

  表2? 伯杰手册中常见细菌属内种数量的变化

  菌属 1974年8版1984年新版

  葡萄球菌属3个种19个种

  肠菌科29个种61个种

  链球菌属21个种37个种

  弧菌属5个种20个种

  气单胞菌属3个种4个种

  黄杆菌属12个种7个种

  产碱杆菌属4个种2个种

  拟杆菌属22个种39个种

  梭杆菌属16个种10个种

  消化球菌属5个种1个种

  消化链球菌属5个种9个种

  四、正确使用细菌名称的参考文献

  细菌的分类和命名在国际上是统一的。目前,普遍被接受的分类学参考文献是美国出版的《伯杰氏细菌分类学手册》(Bergey's Manual of Systematic Bacteriology}。该手册的前身是《伯杰氏细菌鉴定手册》,于1923年首版发行至1974年,共8版。1984年更为现名第一版。该手册计划分四卷出齐。至今己面世是1984年第一卷,介绍革兰氏阴性细菌:1986年第二卷,介绍革兰氏阳性细菌。

  《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介绍的细菌分类和名称与《伯杰氏细菌分类学手册》一致,临床实验室发报告及记载实验结果时可参照该规程。新版伯杰氏细菌分类手册中医学细菌的分类及名称见附录。

  (高 屹)

  附录:(点击查看)

  1984和1986年新版《伯杰氏细菌分类学手册》所载医学细菌的分类及名称。为了及时反映学科进展,本附录的细菌分类和名称根据新近的报导做了必要的变动。

(实习编辑:陈战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