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泻是儿科的常见病,其主要病理机制为炎症反应,引起小儿脱水、电解质紊乱,甚至危及生命。临床常用外周血白细胞(WBC)计数的高低及大便常规及培养来初步判断细菌感染或病毒感染,血常规结果受到是否治疗、生理状况(贫血、营养不良)、年龄、应激等多种因素的影响。C反应蛋白(CRP)是一种急性时相蛋白,在各种急、慢性感染、组织损伤时,其浓度可显著升高,与疾病的急性期反应密切相关。本研究对256例腹泻患儿进行CRP、外周血WBC计数测定,并对两者进行统计学比较,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2008年1至10月在本院儿科肠道门诊,大便培养致病菌明确的急性细菌感染组患儿166例,其中男92例,女74例;年龄10d~8岁;急性病毒性感染组选用致病菌培养阴性而经病毒学指标确诊的患儿90例,其中男52例,女38例;年龄7d~8岁。正常对照组50例取自本院健康体检儿童。

  1.2 方法 患儿入院后作血常规检查,同时采静脉血,CRP采用免疫荧光法,韩国产i-CHROMA Reader免疫荧光分析仪及配套试剂;WBC计数用日本sysmex-2100血液分析仪,配套试剂及质控品。细菌与病毒病原学检测按本院常规方法。

  1.3 阳性标准 WBC>10×109/L;CRP≥10mg/L,分别为两指标的阳性标准。

  1.4 统计学处理 计量数据以(x±s)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2、结果

  2.1 CRP与WBC检测结果比较 在256例儿童腹泻病例中,CRP阳性127例,占49.6%;而WBC阳性者72例,占28.1%,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256例腹泻病例中,仅CRP增高、WBC正常者85例,占33.2%,CRP与WBC同时增高者共42例,占16.4%,CRP与WBC均不增高者126例,占49.3%,仅3例CRP正常而WBC增高,占1.1%。

  2.2 细菌感染与病毒感染组比较 结果见表1。结果显示CRP比WBC更敏感地提示急性细菌感染,而在反映病毒感染以及各种感染恢复期阶段,两者相比,无统计学意义。表1 不同病原引起儿童腹泻CRP和WBC结果注: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0.05,△与病毒感染组P<0.05

  3、讨论

  儿童腹泻最常用的实验室检查项目是血常规和大便常规及培养,但多种因素均能影响血常规的数值变化。大便常规只能观察其性状,是否为细菌性还是病毒性感染很难区分。大便培养又需要一定的时间(阳性3d),不利于急性腹泻引起的小儿脱水的治疗,儿童会引起电解质紊乱甚至危及生命。血常规中WBC的改变,一直是临床初步判断病原体是否为细菌感染的依据之一。WBC升高,多提示细菌感染;WBC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分类计数升高,可作为病毒感染依据之一。但WBC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年龄、应激、环境、生理状况、治疗干预等都可使WBC发生改变,从而影响医生的正确判断。

  C-反应蛋白是一种急性时相蛋白,在人体发生细菌感染,非特异性疾病和创伤等情况下均会迅速升高,一旦情况改善又会很快下降,近年国内外文献报道CRP可鉴别细菌和病毒感染并指导抗生素使用[1]。CRP作为临床反映急性感染的指标,能及时、准确地反应机体的感染状况,而受其他因素的影响较小。在炎症或急性组织损伤时,CRP的合成在4~6h内迅速增加,其后的8h倍增。在细菌感染时,CRP最高可达150~350mg/L。大多数病毒感染的患儿CRP值降低(腺病毒、巨细胞病毒、麻疹病毒感染时CRP值亦可升高)。本文结果提示256例儿童腹泻病例中,CRP阳性127例,占49.6%;而WBC阳性者72例,占28.1%,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CRP不受全血,抗炎药物和激素因素的影响,具有感染时迅速增高、感染后迅速下降的特点,尤其本实验采用免疫荧光法可测定<1mg/L的超敏C-反应蛋白,故可指导感染患儿抗生素的使用,结合临床病史有助于随访病程[2]。本文数据提示CRP在抗感染等综合治疗24~72h后可降至正常或有明显下降趋势,提示治疗有效;如CRP持续不降可能治疗无效或感染重,需及时更换抗生素,临床医师应尽可能将CRP降至<5mg/L后停药,以降低感染复发率。

  CRP在儿科感染疾病中有重要的诊断价值,比白细胞更快速、敏感,但CRP在急性心肌梗死,创伤炎症等病理状况时均可升高,是一种敏感而非特异的诊断指标。建议结合临床,区别对待,联合检测较好。研究表明,由细菌、支原体引起的感染在急性期hs—CRP显著升高,而病毒感染hs—CRP升高不明显,因此hs—CRP检测在早期鉴别细菌性与病毒性感染类型上有一定的辅助作用。对临床用药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可以对新生儿感染进行早期诊断[3~4]。

(实习编辑:陈战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