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李婚后十月怀胎,即将成为人母的她沉浸在喜悦的期盼中。但到医院产前检查中有一项化验RPR结果是阳性,医生告知小李可能感染了梅毒,可能会影响到孩子。这可吓坏了小李,她从来没有什么不洁性行为怎么会感染梅毒呢?进一步检查证实,小李的化验属于假阳性,随后小李在医院顺利地生下一个健康的宝宝。这件事提醒我们,梅毒以及梅毒血清学检验比较复杂,在对患者解释时应慎重。

  梅毒筛查的常用指标

  梅毒由于临床表现多样性而被皮肤科医师称为“模拟大师”,目前诊断因暗视野或荧光显微镜等设备不太普及而主要靠血清学检测来判定。检验方法因抗原制备方法不同分为非螺旋体抗原试验和螺旋体抗原试验,前者主要包括:VDRL、USR、RPR等,后者主要包括:FTA-ABS、TPHA、TPPA等。初筛试验中VDRL因操作麻烦在大多数医院没有开展,USR、RPR是在VDRL基础上经过改良后的实验方法,操作简单且可以肉眼判定结果,有同样的特异与敏感性,因而被广泛应用。确认试验中由于TPHA、TPPA操作简单且特异性、敏感性优于FTA-ABS而被广泛开展。一般来讲,排除假阳性原因,确认试验所作为抗-IgG螺旋体抗体,即使足够规范的治疗,结果仍可为阳性,因此不作为疗效观察、复发、再治疗的依据。

  假阳性假阴性都很“常见”

  因技术原因所限,两类梅毒血清学试验都存在生物学假阳性以及假阴性问题。如:系统性红斑狼疮、风湿性心脏病、关节炎、肝硬化、结肠癌、静脉吸毒、妊娠、糖尿病、风疹、丝虫病、结核病等急慢性感染性疾病均可以导致假阳性。这类假阳性结果,通过倍比稀释后滴度都很低,一般在1:8以下,两类试验结合来看即可明确。由于试验敏感性、前带现象(血清梅毒螺旋体抗体浓度过高而抑制抗原抗体凝集)、梅毒感染时间长短等原因可以导致试验结果的假阴性,如:RPR在一期、三期梅毒阳性率分别为85%、80%。假阳性和假阴性结合临床资料以及复检,一般情况下可以排除。

  如何看待检查结果

  我们在看梅毒化验的检验结果时,应该结合初筛试验、确认试验和患者临床、流行病学资料综合来分析。一般初筛试验RPR、USR试验阳性的患者,确认试验阴性则排除感染。确认试验TPPA或TPHA阳性,而初筛试验阴性,则认为是假阳性或梅毒感染已愈(少数患者不治疗可自愈)。要求梅毒患者经规范治疗后随访2年,第一年每3个月复查一次非梅毒螺旋体试验,第2年每半年复查一次,结果持续阳性,滴度较低(1:8以下)不再上升,可认为是血清固定,临床已经治愈。如随访复查滴度上升,则认为是复发或再感染,需要到专科医生那里进行咨询或治疗。

  根据以上所述,小李化验结果,有可能就是妊娠造成的初筛试验假阳性的情况。目前由于医疗规范要求在手术、侵入性检查、输献血等环节都进行传染病有关项目的检查。但临床医生遇到梅毒检验结果阳性或阴性时,应认真分析或转专科医师就诊,不要盲目解释,以避免不必要的恐慌或贻误治疗。

(实习编辑:陈占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