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心脏病是幼儿最常见的心脏病。根据我国出生缺陷监测结果,近年我国先心病发生率有明显上升趋势。先心病患儿90%以上在婴幼儿期病情进展迅速,但如能及时发现、及时治疗,绝大部分都能通过手术彻底根治,术后能和正常人一样生活、工作。
先天性心脏病易致婴儿死亡
据广州市儿童医院小儿心脏外科孙善权主任医师介绍,先天性心脏病(简称先心病)的发病率较高,约占出生婴儿的8%~12%。。我国一年出生的婴儿中大约有15万例。
我国目前能够治疗复杂小婴儿先心病的医院比较少,而且主要集中在一些大城市,比如北京、上海、广州等,北京有儿童医院、阜外医院及安贞医院等;上海有儿童医疗中心及儿科医院等;广州有心血管疾病研究中心等。
先天性心脏病(简称先心病)是儿童常见的先天畸形之一,多见为心室、心房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肺动脉瓣、主动脉瓣狭窄和法乐氏四联症、大血管错位等。大约有1/2的先心病患儿因严重心脏畸形死于出生后一年内。幸存者在其生长发育各年龄阶段容易出现反复呼吸道感染,生长发育迟缓,体力较差。若不治疗,最终将会导致肺动脉高压,心脏扩大,心力衰竭,有的并发内膜炎、栓塞、出血、高血压,危及生命。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先心病在婴儿死亡原因中已占第2至第4位。
儿童先天性心脏的高危因素
我国每年出生的婴儿约有7‰至11‰为先天性心血管异常,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的不幸和深重的负担。据现代医学研究发现,可致胎儿心脏发育畸形的高危因素有以下七种:
△有先天性心脏病家族遗传史。兄弟姐妹同时患先心病、父母与子女同时患先心病的情况颇不少见了,而且其疾病性质甚为近似。若母亲所生的第一胎患有先心病,第二胎患病的可能性为2%左右;若连续两胎皆为先心病者,再生的先心病儿可能增至10%。若母亲患有先心病,第二代患先病的危险性为10%。
△孕妇患有糖尿病而未经治疗和控制病情者,可致胎儿先天性心脏病的危险性为2%,如果妊娠早期病情控制稳定,则危险性下降。
△孕妇在妊娠早期接触致畸药物,如锂、苯妥英钠或类固醇等,都可导致胎儿先心病的患病率达到2%。
△妊娠早期受到放射性物质如X射线、同位素等过量照射。
△病毒感染。妇女在怀孕最初3个月,特别是怀孕3周-8周,如遭到病毒感染,胎儿易发生心脏血管畸形。其中风疹病毒是引起胎儿先心病的主要罪魁祸首。此外,流感、流行性腮腺炎、柯萨奇病毒、疱疹病毒等也往往是小儿先心病的“作案者”。
△近亲婚配。近亲婚配是使胎儿致畸而发生先心病的高危因素。
△不良嗜好。孕妇嗜好“吞云吐雾”或丈夫吸烟、妻子“被动吸烟”可使胎儿畸形或小儿先心病发生。婴儿先心病发病率,吸烟母亲所生婴儿是不吸烟母亲的二倍。夫妻“酒后同房受孕”,会使胎儿染色体发生异常,生下患酒精中毒症的婴儿,大多数伴有心脏血管异常。
儿童先天性心脏病有报警信号
据相关资料统计,先天性心脏病如今已成为5岁以下儿童的第一死亡原因。怀孕后的头三个月是胎儿心脏内结构发育成形的关键时期,此时不能有任何干扰,如果在发育过程中任何原因导致心内结构发育出现停顿、混乱或出生后应该退化的组织未能退化即可形成心脏内出现缺损、各部分连接异常、发育不良、闭锁或出现异常通道,即为先天性心脏病。
由于先天性心脏病缺乏有效的预防方法,加上没有经过治疗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到一岁时有一半死亡,到两岁时有2/3死亡。因此,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减少该病自然死亡率的关键。
婴儿常常会做出一些令人费解的行为,如不停地大哭、莫名其妙地躁动不安等,而且很难被“安抚”下来。专家称,不要以为这是婴儿“不懂事”,这些行为预示着他们的心脏可能有问题。平时家长发现孩子有以下表现时就应警惕患有先心病:
经常感冒,反复出现支气管炎、肺炎。喂奶困难或婴儿拒食、呛咳,常出现吃吃停停、呼吸急促、面色苍白、憋气等。皮肤持续地出现紫绀,在鼻尖、口唇、指趾、甲床最明显。能走路的孩子,在行走或玩耍时常会主动蹲下片刻。较年长的小儿手指及脚趾末节粗大、颜色变暗。儿童诉说易疲乏,体力较差,平素多汗、口周发青、咯血。发育不正常,表现为瘦弱、营养不良、发育迟缓等。孩子出现胸痛、晕厥。
简单先天性心脏病需个性化治疗
在先心病的分类中,简单先心占到了总比例的80%以上,主要类型有: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肺动脉瓣狭窄等。
对于先心病的治疗,年龄因素的考虑是一方面,更主要的还是根据病变类型、病情发展和对孩子发育状况的影响等综合考虑。在这个问题上,陶凉再次强调,一定要听从专科医生的建议。目前,临床上对简单先心的治疗主要有以下3种方式:
●外科开胸手术:主要治疗手段
传统的外科开胸手术治疗是主要治疗方式,它一般适用所有简单先心病及复杂先心病(如:合并肺动脉高压的先心病、法乐氏四联征以及其他有紫绀现象的心脏病)。
相对于其他手术方式,开胸手术费用较低,住院时间7-10天左右,但手术创伤较其他方式大,术后恢复较慢。目前亚心医院已为近12000例先心患儿进行心外科修补手术。
●介入封堵:创伤小适应症严格
介入封堵手术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微创治疗,它依靠齐全的设备、先进的导管室、技术熟练精湛的专科医师,主要适用于动脉导管未闭、房间隔缺损及部分室间隔缺损不合并其他需手术矫正的畸形患儿。
介入封堵治疗相对并发症少,创伤小,无须开胸手术,恢复快,患者痛苦小,住院时间3天左右,但它有较严格的适应症,费用相对外科手术要高。当然,随着医学技术的日臻成熟,介入封堵的手术适应症也会进一步扩大。
●外科微创封堵:外科与介入的结合
外科微创封堵术也是近两年兴起的新技术,它不需要开胸,而是在右胸前部胸骨切2-3厘米的小口,置入推送器,在心脏超声的引导下,释放封堵器将缺口堵住。平均手术时间不超过1个小时,患者手术当天就能下地活动,住院3-4天。适用于部分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和动脉导管未闭的患者。
- 还没有人评论,欢迎说说您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