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7日是“世界心脏日”,心脑血管疾病为国人主要死因

  “世界心脏日”,今年的主题为“改善工作环境,促进心脏健康”。根据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发布的公报显示,从1990年起,心脑血管疾病始终是国人的主要死亡原因,已达全国总死亡人数的45%。而我国心源性猝死发生率高达41.84例/10万人,近年来工作中猝死的消息更是不绝于耳。

  专家指出,别以为心脏病、心源性猝死只是中老年人的专利,职场人士更应重视在生活、工作中“护心”,给

  指导专家/广东省人民医院省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吴书林主任医师、省心研所方咸宏副主任医师

  风险人群 可服用阿司匹林

  对于以下人群,应采取每天服用75~100毫克的阿司匹林,作为心血管疾病的一级预防措施:

  1.糖尿病患者40岁以上,伴有一项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如早发心血管病家族史、高血压、吸烟、血脂异常或白蛋白尿。

  2.高血压但血压基本控制在150/90毫米汞柱以下,同时有一项下列情况:年龄50岁以上;有靶器官损害包括血浆肌酐中毒增高;患有糖尿病。

  3.同时有下列三项以上情况的患者,即血脂异常、吸烟、肥胖、50岁以上、早发心血管病家族史。

  4.未来十年心脑血管疾病事件危险大于10%。

  解密心脏:人的一生都可能遭遇心脏问题

  心脏分为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四个腔,血液从全身的静脉回流到右心房,经右心室、肺动脉流到肺,交换丰富的氧气,再经左心房、左心室流向全身。省心研所方咸宏副主任医师指出,在这个过程中,结构的缺陷或者动力的不足,都可能造成大问题。

  “人的一生中都可能遭遇心脏问题。”他说,最常见的心脏问题通常为三类,即先天性心脏病、冠心病及心律失常。先天性心脏病是由于心脏的结构缺损所造成,例如瓣膜缺损、不闭合、重要血管移位等。先心病往往在青少年时期就会发病。“瓣膜就像心脏的一道道开关,如果出现瓣膜狭窄或者‘关门不全’等情况,就会导致供血不畅。”

  俗称“冠心病”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型心脏病,则和进出心脏的大血管发生病变有关,是最常见的心脏病,一般多见于中老年。

  而心律失常一般是电学上的心跳过快或过慢所致,即在正常的每分钟60~100次心跳范围之外,一般常见于青壮年,例如备考的学生会出现。“心脏每一跳会有一个起搏点,如果起搏点发生病变就会导致心脏跳动过快或过慢。”

  方咸宏说,工作压力、情绪焦虑、环境污染等,也可导致持续早搏。心律失常会导致心脏本身的缺损,例如长期跳得快会引起心肌扩张导致心衰,而心脏缺损也会导致心律失常。

  职场女性:“心病”源自精神压力

  在某公司任职中层的肖女士今年32岁,但老是怀疑自己得了心脏病。她平时总是心慌、气促,尤其是深夜加班或者睡觉前,时常感到自己“心脏突然停搏一拍”。尽管每次心电图、活动平板检查都正常,但肖女士就是不相信自己没得心脏病,打算再换家权威医院查查看。

  “这些年来,我们发现因精神压力过大导致心脏不适的患者尤其是女性特别多。” 吴书林说,有患者经常出现心慌、室内早搏等症状,已经持续几十年了,检查并无异常。这些女性往往在35~55岁之间,而这个年龄段从病理上讲不应该属于心脏病的高发人群。不少患者怎么查都没问题,“病根”还是出在心理上。

  吴书林说,工作、家庭各方面的压力都能导致心脏不适。其实正常人也会出现早搏即“心脏停搏几拍”等现象。“白天工作忙,往往感觉不到,晚上休息时,身体放松,就会感觉比较明显。”

  而白领、骨干、精英长期处于超出体力、心理承受强度的工作中,对心脏不适的感觉更敏感。

  护心四原则:少吃、多动、控体重、心轻松

  吴书林建议,护心要坚持四原则:

  一是生活方式干预。不健康生活方式包括饮食缺少蔬菜水果、肉类和油脂量过高、食盐摄入量过多、大量饮酒,缺乏运动、吸烟和精神紧张。吴书林指出,合理饮食的目标应包括低盐、增加蔬菜水果、海鱼和谷类纤维素摄入,饱和脂肪的摄入量应低于总热量的7%,每天胆固醇摄入小于200毫克。

  二是要规律运动。例如每天进行30分钟以上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如快步走等。

  三是要控制体重。国外一项对90万例对象随访八年的研究显示,体重指数在22.5~25之间死亡率最低,而大于25后,指数每增加5,则总死亡率增加30%。

  四是心理平衡。不急不躁,不焦虑,风物长宜放眼量。流行病学研究表明,情绪应激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发展与心血管事件密切相关。我国一项“初发急性心肌梗死研究”显示,心理压力水平与六个月内负性生活事件对急性心肌梗死人群的危险度分别为36.03%和14.83%,仅次于吸烟因素。特别是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一级预防,更应重视心理问题的干预。

  下一页更多精彩:白领“无症状猝死” 其实有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