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士雯院士是我国著名的老年心脏病学与老年急救医学专家,我国新兴的老年医学学科的开拓者之一。在已故的共和国十大元帅中,王士雯抢救过其中的6位,为7位治过病;10位大将,她抢救过7位;为57位上将中的52位看过病。
在记者接触的专家当中,王士雯院士是非常注重科普工作的一位。她在主编的《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这样一种严肃的专业性学术杂志上设立“老年医学科普”专栏,这种做法在医学专业类刊物中是非常少见的。王院士说:“以前不太重视科普宣传,当看到一些患者由于缺乏医学常识,而导致生病,甚至耽误了治疗,我就很心痛。其实,将科学知识用更朴素、更接近百姓的语言表达出来,为更多的人所知晓,是一个善举,也是一件难事。我们研究的一些高精尖的成果,非常有价值,但如果我们的病人不懂,这些价值也会大打折扣。”也许正因为如此,王院士才不顾高龄体弱,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接受了记者的采访,令记者非常的感动。
我们的访谈从最近王院士在长城国际老年心脏病学论坛上率先提出“关爱女性、关注心脏”的主题,希望唤起女性朋友对心脏疾病的关注开始。王院士指出,2003年,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专题报告显示,全世界每年有1650万人死于心血管疾病,其中女性为850万。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绝经后妇女患心血管病的危险和因心血管疾病死亡的危险甚至可高于男性。
记者:我国女性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如何?
王院士:通常,心血管病是指一类由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疾病,主要包括冠心病、缺血性脑卒中和周围血管病。但很多时候,提到心血管病,主要是指冠心病。因此,在这里主要谈谈冠心病的问题。
以前,冠心病在我国是一种相对少见的疾病,但近20余年来,冠心病已成为引起我国人群死亡的主要疾病之一。不过,相关的流行病学资料不够全面,也不够准确。这是因为冠心病多数是缓慢、隐匿性地发病,很多人都没有典型的症状,至今也没有一种简单无创的在人群中筛查冠心病的方法。因此,流行病学上,主要是采用急性冠心病事件(包括急性心肌梗死、冠心病猝死、慢性冠心病死亡)的发生率作为冠心病发病率的替代指标。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5年修订版)》引用的数据为:我国目前脑卒中发病率约250/10万人,而冠心病发病率约50/10万人。这些数据恐怕不太准确,我觉得很可能低估了冠心病的发病率,但可供参考。
记者:女性是不是比男性更容易得心脏病呢?
王院士:男女两性冠心病发病率和因冠心病导致的死亡率是有差异的。但我国这方面的资料不多。2000~2001年进行了一项对35~74岁人群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心肌梗死患病率男性约为0.7%,女性约0.5%。总的来说,我国现有的流行病学资料提示,女性冠心病患病率仍可能低于男性,但由于迄今尚缺乏完整的资料,特别是不同年龄段人群,如老年人中的资料,从而难以得出较明确的结论。但女性若患上心脏病,死亡率比男性高。当然,其中起主要作用的可能并不是性别本身,而是其它因素,如年龄(因为女性比男性发病晚)、合并的疾病等,也有可能包括一些治疗因素。
记者:您在前面提到,近20年来,我国男性和女性冠心病的发病率在逐渐增加,那么,在您看来,引起女性冠心病发病率增加的因素是什么呢?
王院士:目前公认的冠心病危险因素,除了年龄、性别和遗传因素外,主要有高血压、血脂异常、吸烟和糖尿病。当然还有其它一些因素,但都不如前面几个因素明确和得到公认。而女性冠心病发病率的增加,我国人群老龄化是一个重要原因,但不能完全用这一个原因解释。大家比较认同的一种说法,是因为我国近20多年来,人们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要是食物改变和体力活动减少。现在人们进食的肉类越来越多,摄入的热量也在增加,但体力活动越来越少,因劳动条件的改善,大多数人工作时的体力活动强度降低,出门很少走路或骑车,家务活减轻,坐在电视机前的时间越来越长。这种生活方式的变化,会引起高血压、血脂异常和糖尿病风险的增加,引起冠心病风险也增加。我国妇女的地位很高,这些生活方式的变化,不仅发生在男性,同样也发生在女性。这可能是女性心血管病增加的主要原因。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吸烟是冠心病的重要诱发因素。我国女性冠心病发病率低于男性,可能和我国女性很少有人吸烟有关。但近年来,在有些女性人群,特别是职业女性中,吸烟率有增加的趋势。这一点,应当引起注意。我们女性应劝告家人避免吸烟,自己更应当避免吸烟。
从预防冠心病的角度来说,少吃肉,多迈腿,不吸烟,都很重要。这几条如果做不到,很可能用不了10年、20年,中国人冠心病的发病率就会赶上甚至超过西方发达国家。
下一页:男性女性心脏病表现差异
- 还没有人评论,欢迎说说您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