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见杜凤和教授,感觉面对的是一位平易近人、和蔼亲切的医生。随着交谈的深入,一个个活灵活现又引人深思的案例,极富感染力的语言,无不透露着他心系健康的责任和追求。不经意间,已经深深打动了笔者,仿佛看到一颗颗疲惫的心脏,在杜教授的悉心呵护和精心治疗下,重新寻回生命的力量、健康的律动。
“50—60岁的中年人,心脑血管疾病猝死发生最多,”杜教授坦言。这个年龄段的很多人处于单位的管理阶层,工作中很多责任推卸不掉,因此压力最大,应酬也最多,加上疏于锻炼,生活不规律,为心脑血管疾病埋下隐患。在他近40年的行医生涯中,这样的例子多不胜举,令人惋惜。“过了60岁这个坎,退休之后,压力放下了,也有时间保健了,血管情况反而会好起来,活过80岁完全没有问题”。
怎样才能保护好我们的心脏,度过50—60岁的这个危险十年呢?同样处在这个年龄阶段的杜教授总结了自己的护心体会,可以说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个中心代表对健康心脏的责任心,两个基本点指的是“坚持所能做到的,接受不能改变的”。心脏只有一颗,用坏了再也不能修回原样了,因此,无论从事什么职业,无论有多忙,也要有爱护心脏、寻求健康生活方式的意识,从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开始,为自己的生命负起责任。
“能做到的细节一定要坚持”,杜教授分享了几个自己常用的“高招”:第一,早8点之前喝一大杯水,保证1000毫升以上。杜教授的办公桌上很醒目地放着一个大号口杯,还有个不锈钢电热水壶。他告诉记者,他收到过很多式样精美的水杯、紫砂杯,但是,他从来不用,因为那些杯子太小,不够喝。经过一夜睡眠,人体水分蒸发不少,因此早上6点到中午12点人体的血液黏稠度最高,如果不补充足够的水分稀释血液,很容易形成血栓。“白开水、淡茶水都可以,但千万不能用含糖的饮料代替喝水。”第二,6层楼以内,坚持爬楼梯。“大城市上班太远,走路骑车上班是不现实的。那怎么办?要会忙里偷闲,”杜教授说。他在几年前看到罗马发起的“不坐电梯”运动后,就开始爬楼梯上班了,他的办公室在5楼,爬上来强度正好。“别害怕爬楼梯的时候心脏‘砰砰’跳,对健康人来说,这就是对心脏的一种锻炼。”第三,晚饭后走1万步,每周至少4次。五六十岁的人,健身房这类大运动量锻炼肯定是不合适的,走路就是很好的有氧运动。要想锻炼效果好,最重要的是持之以恒,每周至少坚持四次,每次半个小时。杜教授说,他会带个计步器出门,保证1万步就好,太多会伤心脏,太少锻炼效果不够。第四,40岁以后,不吃肥肉,少下馆子。杜教授说,他年轻的时候和众多小伙子一样,爱吃点荤,但现在已经不再沾肥肉、动物内脏、卤煮火烧等高胆固醇的食物很多年了,最多喝口汤解个馋饮。为了健康,有时必须对自己狠一点。“最健康的生活方式,就是回家吃晚饭”,他说。中国人最喜欢在饭桌上谈事,点上十个菜,一个菜吃一口就超量了,因此,应酬能不参加就不参加,没有拒绝不了的应酬,关键看你是否愿意去做。
(实习编辑:李杏)
- 还没有人评论,欢迎说说您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