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绞痛只发生在患者平卧位时,发作时立即坐起或站立就可以缓解,所以称之为卧位性心绞痛。夜间发作多在平卧后1—3小时内,白天在餐后平卧也可诱发。病人常先有或同时有较严重的劳力型心绞痛,如果作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常可见到多支冠状动脉有严重病变,或者左边冠状动脉的主干(叫左主干)有病变。
发生卧位性心绞痛的机制,现在医学界尚无一致的看法。
关于引起心绞痛的原理至今尚无定论,对其争议可追溯到本世纪初。Colbeck于80多年前提出心肌缺血的疼痛是由于心室壁的牵张所致(即机械假说),20年后,Lewis则认为疼痛与心肌局部释放的某些物质有关(即化学假说)。这两派学说争论了数十年,现在看来机械假说已不太可能解释心绞痛,相反,化学假说却得到了实验的证实。
实验证明,心肌缺血缺氧所产生的致痛物质有腺苷、乳酸、钾离子、氢离子和血浆激肽类等。心脏的感受器主要是交感神经末梢,这些神经末梢在内脏器官上的分布数量远不如躯体感受器,主要分布在小冠状动脉的近端。当心肌发生缺血缺氧时,局部产生的代谢致痛物质刺激这些感受器,引发痛觉的神经冲动,通过第1~4胸交感神经节传导到相应的脊髓节段,经传入神经传至大脑皮层而产生疼痛。因内脏产生的痛觉常反映在脊髓相应节段的脊神经所分布的皮肤区域,所以在心绞痛时反映出来的常是胸前区疼痛,主要位于胸骨后或心前区,并向左肩及左前臂放射,以此类推,可以解释心绞痛的众多不同类型。
(实习编辑:李杏)
- 还没有人评论,欢迎说说您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