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会做有效的现场心肺复苏

  1.心前区叩击。上面我们已经讨论过,受雷击者可发生心室颤动,此时抢救者应立即将手握成空心拳,以尺侧(小指侧)在胸骨中下段,以中等力量叩击1~2下,可起到除颤的作用,使心跳和神志恢复。胸外叩击重复一次无效即不再进行,应马上实施胸外心脏按压。

  2.胸外心脏按压。胸外心脏按压的目的是维持有效的血液循环,防止血流中断以及通过按压对心脏进行有节律的机械性刺激,以兴奋心肌使其复跳。

  具体操作是:让被救者仰卧于硬板床或平地上,抢救者站立或跪在被救者一侧,解开被救者的衣服,暴露其胸部;抢救者一手掌根部放在胸骨中下段(婴幼儿则在两乳头联线与胸骨正中线交界点下一横指),另一手掌重叠放于手背上,手指抬举离开胸壁,肘关节伸直,依靠上半身体重量和肩臂肌力垂直向下按压。按压应平稳而有规律,向下按压及向上放松的时间大致相等,按压至最低点时,应稍有停顿。放松时手不要离开胸骨按压点,但应尽量放松,使胸廓自动回缩。每次按压要使胸骨下陷3~5厘米,按压频率为80~100次/分(婴幼儿则用食、中两指或两拇指重叠下压,胸骨下陷深度为1.5~2.5厘米,频率为100次/分。儿童可以一手掌根按压胸骨中部,使胸骨下陷2.5~4厘米,每分钟按压80次)。

  3.人工呼吸。如果自主心跳在胸外心脏按压1~2分钟内出现,则自主呼吸往往能自行恢复。但多数被救者须及时建立人工呼吸。现场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是口对口或口对鼻吹气。

  施行人工呼吸时首先要注意清除口腔内的分泌物和呕吐物,保持呼吸道的通畅。

  口对口吹气:施救者一只手放在被救者的额上,手掌用力向后压,使头部后仰,并以这只手的食、拇指掐紧被救者的鼻孔,另一手托起下颌,以保持气道通畅;抢救者深吸气后张开口贴紧被救者的口,用力向被救者肺内吹气。一次吹气完后要松开被救者的口和鼻,让其自动呼气。吹气要快而深,直至被救者胸廓上抬(气量约800~1200毫升),每分钟吹气约12~16次。

  口对鼻吹气:如被救者牙关紧闭,抢救者在使病人气道通畅、口腔闭合的同时,深吸一口气,张口包住被救者鼻孔用力吹气,吹气量、频率与口对口吹气相同。

  4.胸外心脏按压与人工呼吸的配合。胸外心脏按压与人工呼吸应密切配合,同时进行。当只有一个抢救者单独操作时,应做两次人工呼吸,再做15次胸外心脏按压,反复进行;如果两个人配合,则一人吹一次气,一人做胸外心脏按压5次。

  心肺复苏过程中,可每3~5分钟检查一次颈动脉有否搏动、散大的瞳孔有否缩小,但每次检查时间不应超过10秒钟。

  二、心肺复苏过程的其他举措

  复苏药物的应用、气管插管、开胸心脏挤压、电击除颤和紧急心脏起搏等这些措施需要一定的技术和设备,现场一般无法做到,主要由专业急救人员来完成。

  由于大多数心脏停搏有一个“心室颤动”的阶段,故早期实施电击除颤可以提高抢救成功率。近年出现一种体外自动除颤器(AED),使用非常简便,只要经过简单培训就可使用,可用于现场心肺复苏。有读者提出的心内注射“二联针”、“三联针”的提法,现已淘汰。由于心内注射易引起气胸、心肌损害等并发症,并中断了胸外心脏按压,所以现在认为:抢救时应以静脉给药为首选,只有在无法建立静脉通道的紧急情况下才做心内注射。

  当心脏复跳,自主呼吸仍未恢复或虽有自主呼吸但尚不健全时,可酌情使用呼吸兴奋剂。但如果不进行有效的人工呼吸,盲目依赖注射呼吸兴奋剂,反而可能导致呼吸中枢更趋抑制。

  如果胸外心脏按压无效,电击除颤不成功或有特殊情况而不能进行胸外心脏按压时,医务人员还可考虑开胸心脏挤压。因此法比胸外心脏按压的心搏出量高2~3倍,并能增加心脏冠状动脉灌注,但并发症较多。

  使用气管插管可直接将氧气送入气道,如接上呼吸机,按需要进行辅助呼吸或控制呼吸,则能提高血氧含量,也有利于直接进行气管内吸引,清除气管内分泌物。

(实习编辑:李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