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是严重威胁中老年人健康和生命的常见病,其加重和复发具有一定的季节性,冠心病患者对天气变化的感受性很敏感,春季是多事之季,特别是冬末春初之际,更是冠心病发作的高峰期。这个时期虽然已经入春,但天气变化无常,乍暖还寒,忽冷忽热,更容易引起血管痉挛,特别是老年人,血管弹性差,多数伴有血管硬化和狭窄,气候的突然变化常常会刺激血管痉挛而引起心肌供血减少,严重的会诱发心绞痛、心肌梗死。
心脏病发病的后果很严重,轻者昏厥,严重者可以导致瘫痪或者死亡。重视心脏病发病前的信号,可以使患者及时得到治疗,减少对身体的损害。
识别心脏病发作前的四大信号:
一、下颌骨、胸部疼痛
下颌骨两侧疼痛,有时扩散到颈部的一侧或双侧。胸部疼痛,这是最典型的信号,感觉胸口有压迫感或痛感,并持续2分钟以上,胸口疼痛可扩散至前臂和肩膀,左臂和左肩受影响最常见,严重时也会扩散到右臂。尽管疼痛不太严重,但要举手抬臂也很困难。疼痛一般为钝痛,而不是剧痛,也不会扩散到腕部和手指,通常仅限于前臂内侧,这个要和颈椎病区分。
二、胃痛
有些人由于患过胃病,所以很容易把胃病与心脏病引起的胃部不适混为一谈。与一般的胃病不同,心脏病引起的胃痛很少会出现绞痛和剧痛,压痛也不常有,只是有一种憋闷、胀满的感觉,有时还伴有钝痛、火辣辣的灼热感及恶心欲吐感,还可能出冷汗。
三、呼吸急促
有些心脏病患者除常见的症状外,还会出现呼吸急促、老感觉“气不够用”。静坐几分钟后,呼吸似乎恢复正常,但是当患者重新走动时,喘息又开始。这种喘息常常被人忽视,尤其是患有肺病的老年人。
四、过度疲劳
活动过后,却感到严重的全身性疲惫,甚至连走路的力气也没有。约有20%的心脏病患者在发作前有一段相对“平静”期,这个时期常常不引人注意,很多患者事后回忆说,在心脏病发作之前几小时、几天甚至几个星期时,身体就有异样的感觉。
俗话说,三分治七分养,冠心病人的自我保护调节尤为重要,结合季节变化,春季保养请注意以下几点:
一、注意保暖
春季气温逐步回暖,但气温波动较大,时常忽冷忽热,而且早晚温差较大,注意保暖特别重要。骤冷骤热可使呼吸道及全身抵抗力降低,极容易发生感冒和急性支气管炎。急性炎症过程会引起粥样斑块破裂,大量的炎性介质会破坏血液系统凝血-抗凝平衡,导致血栓形成等病理过程。同时感染会加重心脏的负担,诱发心力衰竭。冠心病患者一旦感冒,无论轻重都应积极治疗。
二、饮食调节
春季由于气候变化,饮食调养就显得格外重要。饮食上提倡少食多餐,七八成饱,粗细粮搭配,低盐、低脂、低糖、低热量饮食,并可适当多食富含植物纤维的食物,即多吃粗粮、干豆类、蔬菜和水果等,膳食中的纤维有降低胆固醇的作用,同时可食用具有降血脂、保护心脑血管的食物(如洋葱、少量的红葡萄酒等)。同时宜保持清淡,特别对于合并高血压病的老年人应减少盐分摄入。
三、适量锻炼
随着春季的转暖,人们的户外活动增多,心肌耗氧量也随之增加。有的老年人、特别是患有冠心病的人,心脏对由静止期到活动期的负荷量耐受性一时不适应,加上有的对活动量掌握得不好,活动量过大,容易诱发心绞痛或心梗,故户外活动和锻炼应逐渐恢复,循序渐进,以免诱发病情反复,运动要因人而异、量力而行、循序渐进、适可而止,运动量以无不适感为度,稍感不适应及时停止锻炼。此外,早春季节昼夜温差大,清晨气温较低,气温较低对于冠心病人来说,血管里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容易出现不稳定状态。特别是在气温较低的早上,原本人体肾上腺素分泌就增多,再加上低温刺激,用力活动很容易诱发心绞痛,情况危急时还有猝死的可能。所以,早春季节并不适宜早锻炼,宜选择下午较暖和的时间进行适量的体育锻炼,如散步、慢跑、游泳、打太极拳等。
四、坚持用药
冠心病是一种慢性器质性疾病,目前还无法根治,所以坚持治疗非常重要。不少患者往往吃了一段时间药物后,自我感觉良好,没什么不舒服,就自行停用药物,这对于患者而言,是十分不利的。临床上医师所开具的很多药物都是经过长期临床使用和大量临床试验得出的有良好效果的药物,这些药物可扩张冠状动脉,保护缺血心肌,抗血小板黏附聚集,减少心肌梗死的发生,改善心脏功能,不仅能防治冠心病心绞痛的发生,还能尽可能延缓疾病进展,延缓心力衰竭的发生,从而尽力避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做到上述几点,大部分患者可以平安度过春季,但仍应保持警惕,若出现不适症状,首先注意观察,如果症状持续超过15-20分钟,不管疼痛或不适多么轻微,都应请医生诊断。有些人觉得自己无心脏病史,因此没有引起足够警惕。此外,40岁以上的人群,每年应做一次心脏的专科检查,哪怕是最简单的心电图、血脂、血压、血糖也比完全不检查要好得多。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 还没有人评论,欢迎说说您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