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心脏的健康,人们总是想到中老年人,似乎心血管疾病是中老年人的专利。其实,我们还应该把目光聚焦到另一个重要群体身上——儿童。

  最近,美国儿科学会对《儿童成长保健指南》进行了修订。新指南涵盖了0~21岁的孩子,其中规定:孩子2岁后即开始记录体重指数,并开始进行血脂检测。在英国,满10岁的孩子也都要检查血脂基因。

  由于国情不同,我们或许没有必要完全模仿英美的做法,但他们对血脂健康从娃娃抓起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本市18岁以下超重人口达到29.5万,肥胖23.1万,血压偏高22.5万,高血脂21.7万。我国心脏病的发病年龄越来越前移,住院病人中20~30岁的心肌梗死病人已非罕见,儿科里血脂增高、动脉硬化的患儿也越来越多。

  如果一个孩子在10岁左右发现血脂代谢紊乱且不做任何处理的话,那么待他长到20多岁以后可能发生冠心病及脑血管疾病。

  新生儿的标准体重为6.8斤。但是8斤的新生儿已很常见,10斤、11斤、12斤的宝宝也不足为奇,为孩子日后的健康埋下隐患。

  ■我国儿童高血脂并不少见

  高血脂,医学上称为“高脂血症”,是指血液中胆固醇和(或)甘油三酯水平高于正常参考值。

  《营养转型期儿童成人慢性病综合性防治研究》是今年1月通过项目验收的北京市科技计划重大项目。该项调查历时3年,调查对象涉及全市7个区县的2.34万名18岁以下儿童和青少年,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北京0~18岁儿童的肥胖、高血压、Ⅱ型糖尿病和血脂紊乱症状况,是迄今最权威的一份18岁以下人群健康状况调查报告。

  根据此项调查结果,本市0~18岁人群中超重率为10.7%,肥胖率为8.4%;3~18岁高血压患病率为9.0%,6~18岁学龄儿童高血脂患病率为9.8%,非先天性糖尿病已占到青少年糖尿病的43%。据此估计,本市18岁以下超重人口达到29.5万,肥胖23.1万,血压偏高22.5万,高血脂21.7万。

  国内其他地方也不乐观。由于目前国内外对儿童高脂血症尚无统一的判定标准,一般均使用1992年美国国家胆固醇教育计划(NCEP)专家委员会制定的2岁以上儿童高脂血症的诊断标准。根据该标准,近年来国内部分地区调查报告的儿童高脂血症检出率为:广东韶关5.3%,哈尔滨7.35%,大庆7.35%,深圳12.5%,长沙为16.96%。

  在不久前召开的全国第二届血脂与儿童健康专题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呼吁,由于不良生活方式、肥胖、代谢综合征增多,儿童高血脂越来越常见,必须引起重视。

  由于儿童还处于身体发育阶段,因此高血脂对孩子的健康危害巨大。

  高血脂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脑血管意外的罪魁祸首。虽然这些病主要发生在中年以后,但其病理改变却在儿童期已经出现。有个例子很能说明这个问题。上世纪50年代朝鲜战争中,美国对战场死亡士兵的尸检发现,在平均年龄为27岁的死亡者中,77%已有动脉粥样硬化的表现。目前,我国心脏病的发病年龄越来越前移,住院病人中20~30岁的心肌梗死病人已非罕见,儿科里血脂增高、动脉硬化的患儿也越来越多。同时,肥胖症、脂肪肝、胆石症、急性胰腺炎、糖尿病等疾病也都与高血脂有直接关系。

  ■儿童血脂高多因“吃”

  儿童血脂异常通常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先天性的,即有家族性,有遗传基因;第二种是后天的,即因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导致血脂代谢异常,这也是我国儿童血脂异常的主要原因。

  许多血脂高的孩子在饮食习惯上具有两个一致性。一是经常性地进食高脂肪、高热能、高蛋白食物,爱吃快餐、甜食、零食和油炸食物,不爱吃蔬菜和水果。膳食总脂肪的摄入量是影响血浆中总胆固醇水平的主要因素,特别是肉类中富含的饱和脂肪酸可以显著升高血浆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水平。孩子们爱吃的甜食和零食中反式脂肪酸含量较多,而反式脂肪酸致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甚至比饱和脂肪酸还要强。

  过多摄入碳水化合物,特别是能量密度高、缺乏纤维素的双糖或单糖类,可使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升高。膳食纤维有调节血脂的作用,可溶性膳食纤维(主要存在于大麦、燕麦、豆类、水果中)比不溶性膳食纤维的作用更强。但如今的孩子们精白米面吃得太多了,而粗粮吃得太少了。

  微量元素对血脂健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如镁可保护心血管系统,降低胆固醇含量,降低冠状动脉的张力,缺钙可引起血胆固醇升高,缺锌可引起血脂代谢异常。维生素C和维生素E对血脂代谢有明显影响。由于孩子们的饮食结构不合理,微量元素和维生素缺乏在儿童中是普遍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