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镜是诊断胃炎的常用检查,然而很多患者由于担心胃镜检查带来的不适,便跟医生“讨价还价”,希望用B超、CT、磁共振等检查手段来代替。这些检查真的能代替胃镜吗?现在又有什么措施可以减轻胃镜检查的不适呢?

  现代内镜发展至今已有200年历史了。最早的胃镜是一条直直的铁管,插到胃里进行观察,患者很痛苦,需要麻醉。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20世纪70年代光学纤维胃镜得以在全世界推广。90年代又有更先进的电子胃镜,粗不及一枝钢笔,且柔软,患者痛苦轻,已不需要麻醉了。由于胃镜的普及,大部分食道、胃、十二指肠疾病都能通过胃镜做出准确的诊断,因此也极大地促进了胃肠病学的发展(像胃幽门螺杆菌的发现就是一个例子)。胃镜在慢性胃炎、溃疡病、胃肿瘤等疾病诊断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特别是慢性胃炎须依赖胃镜检查确定诊断。

  有些患者因惧怕胃镜检查而要求做B超或胃电图检查,但这些检查一来未获学术界认可,二来只能发现胃的非常明显的病变(如胃壁大肿物),对大多数病变只能得到一个模棱两可的结果。虽然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现在已有了无痛苦的胶囊胃镜,但它仍有很大的缺陷:胃壁观察不全面,不能取胃黏膜化验,并且价格昂贵(一次检查费8000元,故现在主要用于小肠疾病的诊断),更不要说治疗作用了。在胃镜检查发现慢性胃炎伴有局灶性不典型增生灶时,医生可行内镜下切除,从而达到治疗及预防胃癌的作用。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胶囊胃镜将难以取代普通胃镜的作用。另外,国外有专家提出对患有消化不良者(像轻度上腹疼痛、饱胀、恶心、嗳气等),可先行13C-尿素呼气试验来检测有无胃HP感染,如有HP感染再行胃镜进一步检查,如无HP感染则不需做胃镜检查,直接服药治疗。但我国许多地方均是胃癌高发区,如依靠呼气试验来诊断,会有漏诊的危险,所以对这一方法的使用要慎重。特别是对年龄大于45岁、消瘦、贫血、上腹部肿物者,应马上行胃镜检查。

  胃镜诊断慢性胃炎有三个方面:①肉眼观察炎症的程度、范围及类型;②HP的检测:因HP是慢性胃炎的主要病因,故应常规检查有无HP感染;③病理化验:于内镜观察下,取病变明显处胃黏膜组织数小粒,送显微镜下放大观察炎症的程度、有无腺体萎缩、肠上皮化生、异常增生及癌变。腺体萎缩、肠上皮化生为癌前状态,在此基础上的胃炎较正常人易于发生胃癌。异常增生(亦称不典型增生)为癌前病变,与胃癌关系密切,特别是高度不典型增生与早期胃癌已不好区分。因此,对于异常增生要比萎缩、肠上皮化生更应引起医生、患者的重视。胃镜中是否要取组织化验,也要依据肉眼观察的严重程度及当地的胃癌发病情况来定,像广东、广西、海南等地为胃癌低发区,相应的病理改变也较轻;而黄河以北及华东地区为胃癌的高发区,相应的病理改变就较重,也就更应强调取胃组织化验,以便全面、准确地评价胃炎的病情。

  下面再来谈谈胃镜检查中的不适反应。虽然电子胃镜已很细很柔软,但仍有一部分患者会出现紧张焦虑、恶心呕吐、咽喉部疼痛、呼吸紧迫感等不适,这令患者难以接受。解决的办法有两种:一是患者对胃镜检查有一个正确认识,不要紧张,在接受检查时听从医护人员的指挥,缓慢地深呼吸以减少不适反应;二是使用药物来减少反应,像镇静药、解痉药等,一般使用镇静药者为多,即所谓“无痛胃镜”。有个别医院使用麻醉方法来做胃镜检查,这需麻醉专科医生配合,且有潜在的呼吸骤停危险。

  胃镜检查结束后,因咽部局麻的影响,要一个小时后才能进食和饮水,否则易引起呛咳。术后如出现咽喉部疼痛,可服一些咽喉部药物,进食软食勿烫,如疼痛较重需看医生。术中胃黏膜活检对胃的损伤是很小的,术后两三天就会愈合,患者不必担心,饮食也无须特别注意。

(实习编辑:柳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