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是胃肠道疾病的高发季节。记者在市五邑中医院消化科了解到,入秋后,消化科出现了门诊小高峰。就诊的病人中,以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急性胃肠炎最为多见。专家指出,这类疾病发作时,具有群发的特点,常常一家几口,或者一群往来密切的朋友“集体中招”。此类病病程长,不仅影响身体的健康,还会使人出现烦躁不安、失眠、疲倦乏力、情绪低落等症状,因此,专家提醒,这个时节需要提防胃肠病趁虚而入,平时要注意饮食卫生,少食生冷食物,少喝浓茶,少饮烈酒。

  温差变化和不良饮食方式是主因

  据消化科主任简燕婷介绍,秋季胃肠道疾病高发主要与温差变化以及人们的不良饮食方式有关。秋季气温变化较大,早晚温差悬殊,人体受到冷热交替刺激后,神经内分泌调控就会发生骤然变化,分泌的皮质激素及胃肠激素也会发生变化,消化液分泌增加,胃肠道常常发生收缩增强、蠕动增快,与此同时身体抵抗力和适应性能力随之降低,于是胃肠道抗病能力也就减弱。

  在饮食方式方面,由于秋季含盖了国庆节、中秋节、重阳节等。在这些节假日中,人们的饮食往往以大量的肉类、海鲜、生冷类食物以及酒精和饮料为主,在加上暴饮暴食、吃饭不定时等,消化道不断受到不良的刺激或者出现超负荷的情况,在这样的情况下,各种病菌就会趁虚而入。

  据悉,胃肠道疾病临床可表现为发热、口干、口苦、口臭、口淡无味、口渴喜饮,嗳气、打嗝、反酸、胸闷、恶心、烧心、呕吐,食欲不振、或多食易饥,胃胀、胃痛、两肋胀痛、后背酸痛,腹胀、腹痛、腹泻、肠鸣、大便稀溏、腹部坠胀、里急后重,严重者可有粘液血便、头晕、心悸、乏力、虚脱等一系列症状。

  胃肠道疾病重在“养”

  出现胃肠道不适后,简主任提醒,在接受专科诊疗的同时,还应该尽量做好生活和饮食调养。正所谓凡病“三分治,七分养”。

  首先,要注意防寒保暖。秋凉之后,昼夜温差变化大,适当添衣,夜间睡觉时盖好被褥,做好腹部保暖,减少对胃肠道的不良刺激,还可增加户外运动,增强御寒能力。

  其次,合理安排规律饮食。秋季天气干燥,要多吃滋润养阴的食物,多吃碱性食物,少吃酸性食物,调节好体内的酸碱平衡。饮食以淡、素、鲜、暖为宜,多吃些易消化的食物,不要暴饮暴食,也不要吃生冷食物,因为容易导致脾胃虚寒。

  胃病患者要注意饮食规律,少食多餐、以软食为主;进食时应细嚼慢咽,可多吃鲜鱼、瘦猪肉、牛肉、鸡肉、鸡蛋、油麦菜、菠菜、茼蒿、卷心菜等。避免刺激性食物,如烟、酒、浓茶、咖啡、辛辣、煎炒油炸和粗硬等食物;不宜进食过热或过于酸甜辛辣的食品;避免进食难消化和容易产生胀气的食物,如花生、番薯(地瓜)、芋头、榄角、竹笋、南瓜等;避免进食酸甜性和寒性的食物和水果,如糖水、柚子、葡萄、甜食、香蕉、芒果、菠萝、榴莲、木瓜、橙子等。

  肠病患者,例如出现腹泻、痢疾、肠炎者,饮食方面应忌食牛奶、豆浆、韭菜、芹菜、菠菜、粗粮油炸食品及多油食品;便秘者应忌食酒、咖啡、浓茶、辣椒、生柿。

  ★中医药膳养胃方:

  脾胃虚寒

  表现:上腹部隐隐作痛,痛时喜按,喜热怕冷,遇凉疼痛加剧,面色萎黄,四肢欠温,倦怠无力,呕吐清涎,大便溏薄。

  中成药:

  ①虚寒胃痛冲剂,每次10~20克,每日2次,开水冲服。

  ②理中丸,每次6~9克,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

  ③黄芪健中丸,每次9克,每日1-2次,温开水送服。

  中医食疗:

  生姜250克,猪肚1个。将生姜洗净切碎,放入洗净的猪肚中,文火煲熟,喝汤吃肚,每2天吃1个,连吃3~4个。

  脾胃虚弱

  表现:上腹部隐隐作痛,痛时喜按,劳累容易诱发,时有腹胀,嗳气,倦怠无力,呕吐清涎,大便溏薄,舌淡,脉细。

  中成药:

  香砂六君丸,水丸,每袋重18克。口服,1次6-9 克,1日2次,饭前服用。

  中医食疗:

  ①苡仁30克,白扁豆30克,佛手9克,山药30克,加水3碗,煎成1碗。

  ②白扁豆60克(鲜品加倍),佛手15克,粳米60克,先将佛手加水3碗煎汤去渣,再入扁豆、粳米煮粥。

(实习编辑:郭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