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正常的条件下,胃不能自己消化自己。但如果胃内产生的胃酸过多,或者受到幽门螺杆菌的感染,损伤了胃壁,胃就会开始消化自己,腐蚀掉胃黏膜,就形成了我们常说的胃溃疡。
我们知道,胃酸是一种腐蚀性很强的酸,其浓度足可以把金属锌溶化掉。既然胃的消化能力这么强,为什么不会消化掉自身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还得先从食物的消化谈起。
消化的起点
人们常用“狼吞虎咽”来形容吃东西吃得很香,其实,人们完全不必羡慕任何一种动物吃东西的方式。比如,鳄鱼有像钉子一样的牙齿,坚固有力,但却难以对食物进行充分咀嚼,消化的效率很低。另一个极端是像马、牛一样的食草动物,它们的牙齿形状扁平,使“碾磨”成为咀嚼方式,效率也不高,以致它们不得不把大量的时间都花在咀嚼食物上。
实际上,在所有动物中,人类从食物中获得的能量是最多的,因为人类口中上下相对的臼齿可以使上下牙槽沟完美地咬合,提高咀嚼效率。其次,人类还有一个优势是颌骨,它有一种像杠杆一样的巧妙设计,既省力,又能带动牙齿压碎食物。
当然,口腔的功能可不仅仅是切碎食物,唾液也是消化的重要一环。首先,唾液可以湿润口腔黏膜和食物,使其便于吞咽(如果没有唾液,人就无法咽下干的东西)。当我们进食的时候,由于食物刺激口腔黏膜和舌上感受器,唾液分泌大量增加,使食物溶解并与其充分混合。这样,不仅能够充分刺激味蕾,品出食物的味道,还能够使食物在淀粉酶的作用下,初步消化分解成麦芽糖,有利于胃肠的进一步消化。所以,吃饭时应细嚼慢咽,以充分发挥唾液的功能,同时也能减轻肠胃的负担。
食道和胃
一旦咀嚼过程完成,食物就会经过食道来到胃里面。不过食道并不是直直地下到胃里的。食道与胃部相交成锐角,食物通过后,食道与胃交接处的肌肉就会收缩。这样的“设计”可以避免胃里面的食物和胃酸反流入食管。如果这种锐角交角被改变(例如患食道裂孔疝的患者)、胃酸过多或深夜时过量饮食,胃就可能膨胀,胃液就会漫进食道。由于食道内壁的保护性不及胃部,患者此时就会有“烧心”的感觉,甚至引起食道慢性发炎(即反流性食管炎)。
胃是人体消化食物的主要器官之一,它不仅是人体暂时贮存食物的“仓库”,还具有强大的消化功能。
胃消化食物靠的是胃内的胃酸(即盐酸)和胃蛋白酶。胃酸是一种腐蚀性很强的酸,其浓度足可以把金属锌溶化掉。胃酸具有杀菌作用,食物、饮水中的细菌很难闯过这第一道“酸防线”,大都在胃中“全军覆没”。此外,胃酸还能初步消化蛋白质,使食物中的肉、蛋、奶和谷类、豆类等中的蛋白质发生变性而易被消化。而胃蛋白酶则可以消化分解食物中的蛋白质转化成人体的营养物质——氨基酸。
既然胃的消化能力这么强,为什么不能消化掉自己?这是因为胃的表面存在着一种呈弱碱性的黏液,其黏稠度很大,它覆盖在胃的内表面,能防止盐酸进入伤害胃黏膜。同时,胃黏膜还有“丢卒保车”的本领,它让上皮细胞不停地进行代谢更新,阻止胃蛋白酶吸附在粘膜上,达到保护胃壁的目的。
所以,在正常的条件下,胃不能自己消化自己。但如果胃内产生的胃酸过多,或者受到幽门螺杆菌的感染,损伤了胃壁,胃就会开始消化自己,腐蚀掉胃黏膜,就形成了我们常说的胃溃疡。
(实习编辑:黄绮娟)
- 还没有人评论,欢迎说说您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