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有人报告说感染幽门螺杆菌是导致慢性胃炎的主要原因,它不仅与消化道溃疡密切相关,而且还是胃癌的始发原因之一。这一观点不仅受到医学界的关注,也引起许多胃病患者的震惊。那么,感染了幽门螺杆菌的人就会得胃癌呢?
流行病学调查证实,感染幽门螺杆菌与胃癌的确有一定的相关性。在早期胃癌的患者中,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较高。感染了幽门螺杆菌的人群患胃癌的危险性几乎是未感染幽门螺杆菌人群的4倍,但这部分人也不必为此而过于紧张。因为幽门螺杆菌的种株很多,患者只有感染了毒力很强、致癌机会较高的该菌种株,才有可能患胃癌。
胃癌的发生有多种病因,要经过慢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不典型增生)——胃癌这样一个漫长的过程。该病患者体内的各种致病因素可以单独或协同地作用于上述不同阶段,幽门螺杆菌感染不是胃癌惟一的致病因素。目前多数学者认为,幽门螺杆菌主要作用于癌变的起始阶段,它为胃癌的发生奠定了基础。但一个人感染了幽门螺杆菌后并不能直接引起其体内细胞DNA的突变及细胞表型的转化,也就是说,幽门螺杆菌不能直接导致癌变,只是癌变的帮凶。幽门螺杆菌分泌的氨和磷脂酶等可以破坏胃黏膜的保护机制,使各种致癌因子更容易直接作用于胃黏膜的上皮细胞,同时,幽门螺杆菌分泌的化学物质还可以直接促进细胞分裂,增加细胞DNA突变的机会。
在临床上,感染幽门螺杆菌的人数众多,但这些人中患胃癌的却很少。这除了与上述原因有关外,还与患者个体的抵抗力和对幽门螺杆菌的敏感性,以及感染幽门螺杆菌后机体出现的不同感染结果有关。另外,在复杂的病理生理过程中,幽门螺杆菌感染者的遗传背景、饮食因素、营养状态、感染时的年龄以及其他环境因素都可能起着重要的作用。需要注意的是,感染了幽门螺杆菌的人既不要为此而恐惧,也不能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当患者查出有幽门螺杆菌感染,并有胃痛:胃胀、反酸、嗳气、口臭等症状时,或查出有浅表性胃炎、糜烂性胃炎、胃溃疡或胃息肉时,或查出有胃黏膜炎症浸润现象,或查出有胃黏膜上皮增生、固有腺体萎缩、肠上皮化生,或出现了胃黏膜腺体异常增生时,均应该抓紧治疗,尤其是有胃癌家族史的患者更应该抓紧治疗,以免发生癌变。目前,临床上根除幽门螺杆菌常用的是三联疗法,即联合使用克拉霉素、替硝唑和枸橼酸铋钾,如果疗效不理想,还可用四联疗法,即联合使用雷尼替丁、替硝唑、枸橼酸铋钾、阿莫西林。一般连续用药1~2周为一个疗程。然而,不管是使用三联疗法,还是四联疗法,均应在临床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责任编辑:王海娥)
- 还没有人评论,欢迎说说您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