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癌症预防分为三级,即:Ⅰ级预防——病因学预防,Ⅱ级预防——“三早”(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Ⅲ级预防——治疗。全国肿瘤防治办公室自“七五”以来,一直把肿瘤早期发现方法的研究列为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课题。

  医学发展到今天,尽管我们对癌症的病因仍然不明确,但肯定的是,惟有Ⅱ级预防——“三早”才是当前彻底防治癌症的出路,世界卫生组织也指出:早期发现是提高癌症治愈率的关键。癌症若能早期发现,90%以上的患者是完全可以治愈的。从这点意义上讲,癌症并不是绝症,也不等于死亡!因此早发现与否,已成了癌症患者生与死的分界线!然而遗憾的是,目前我国各地医院的首诊病人,早期癌仅占10%以下,90%以上的患者失去了战胜癌症挽救生命的宝贵时机。可见,提高癌症早期发现率已刻不容缓!

  现实问题是,如何提高癌症的早期发现率呢?我们必须采用易于接受的筛查方法,即灵敏度高、使用简便、无痛苦、价格低廉,才能在广大群体中普及,才能在众多无症状的人群中发现更多的早期癌症或癌前期病变患者。真正做到“三早”。

  A 当前医学上通行的肿瘤临床筛查方法:TM(肿瘤标记物)

  当前在医院里普遍通行肿瘤临床诊断方法TM(肿瘤标记物),这个方法最早诞生于1978年,是当前国际上研究的热点,也是基础研究的大方向。但直到现在,鉴于很多的技术瓶颈尚未解决,因此“TM”至今还是不能广泛用于普查、初筛肿瘤。目前,它主要应用于以下几个方面:

  1.有肿瘤家族史和有症状的人员筛查:如肝硬化患者检测AFP,大于50岁的男性前列腺腺瘤患者检测PSA等;

  2.初步诊断后测定:以确定该名患者体内肿瘤标志物的一般水平(个体参考水平)是多少,为以后观察该项指标确立参考值;

  3.预后和复发提示:通常肿瘤标志物的基础水平越低,预示的肿瘤不再复发的可能性越高,存活期越长;

  4.治疗检测:肿瘤标志物手术后水平较手术前下降,说明肿瘤切除完全,治疗有效。

  为什么TM不能用于早期癌症的筛查呢?

  1.现在常用的所有肿瘤标志物,都不能提示出某个特定器官发生了肿瘤,也不能指示出发生了某种肿瘤。而且,由于每个个体在发生恶性疾病之前,各种肿瘤标志物的个体正常水平相差很大,可能非常低,也可能接近参考范围上限值,甚至偶尔高于参考范围上限,因此,健康个体参考范围上限并无绝对意义,出现超出参考范围时也不能说明一定患了恶性肿瘤。

  2.血中标志物的浓度与肿瘤体积的大小成正比,因为只有肿瘤细胞的大量分泌、崩释、坏死后,癌细胞内的特异性蛋白才向血、尿中释放。肿瘤体积越大,癌细胞分泌越多,坏死越多,向血内释放的标志物就越多,所以在癌症的早期,癌细胞的数量不多,分泌少、坏死、死亡细胞也很少,血液中标志物的浓度很低,难以测出;

  3.真正意义上存在的TM都必须满足特异性、敏感性两大前提,但在临床上看来,并不是所有的癌症都具有特异性蛋白表达,以肝癌AFP为例,只有70%--80%的肝癌病人血中有AFP出现,20%的病人是阴性反应;再譬如,大肠癌患者中只有50%人出现CEA。再者,PSA在前列腺患者中也只有50%呈阳性反应。

  B 国际上癌症初筛方面判断一种技术是否成熟有如下三个指标:

  1 初筛的癌症患者检出率。

  2 早癌检出率。

  3 被检出癌症患者的5年存活率。

  目前,应用肿瘤标记物的方法在以上三个指标方面都没有理想的临床报告,因此不能作为癌症初筛的方法。而“隐血防癌筛查试剂盒”经过20多年100万人次的检查,相关的数据如下,如胃癌为例:

  1“隐血防癌筛查试剂”初筛的阳性率为10%左右,癌症检出率为阳性人群的5%左右,这样的临床结论证明“隐血防癌筛查试剂”是有效的。

  2 检测结果显示,早期胃癌占检出癌症人群的75%左右,这真正实现了癌症的Ⅱ级预防——“三早”(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3 经过治疗,这些胃癌患者的5年存活率为96%。

  (实习编辑:陈占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