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门螺杆菌传播途径至今尚未完全明了,幽门螺杆菌嗜寄居于人类,但作为实验动物蒙古沙鼠、猪、猫和狸猩等动物亦可被幽门螺杆菌感染,有报告可从这些动物分离出幽门螺杆菌,但多数研究认为,在自然环境中,人是唯一传染源,人—人间传播是唯一传播途径,究竟通过粪—口、口—口、胃—口传播,还是其他途径传播目前尚有争议。
国内有一项150对夫妻(平均结婚6.5年)的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调查,发现一方幽门螺杆菌者, 配偶另一方幽门螺杆菌为78.94%; 而一方幽门螺杆菌者其配偶幽门螺杆菌阳性辛为20%, 提示幽门螺杆菌感染存在家庭聚集性。省贵阳市%在广州地区的一项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居住密度和感染率密切相关,提示密切接触增加传播机会,这和家庭聚集性的研究结论相符。
国内一组报告,幽门螺杆菌阳性儿童为先证者的整个家庭成员的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为68.8%,父母双亲感染率为63.6%;而幽门螺杆菌阴性先证儿童家庭两者分别是15.4%和22.2%,差异非常显著。国外报告父母均受幽门螺杆菌感染,子女感染率44%,如父母仅一方阳性,则下降至30%,如父母均阴性,下降至21%,差异显著,其中母亲影响更大,母亲幽门螺杆菌阳性,子女受感染的危险系数为16.5,父亲阳性仅3.8。另一组我国胃癌高发区的报告,父母之一或两者幽门螺杆菌阳性,子女感染率85%,两者均阴性仅22%,差异更显著。对兄弟姐妹间相互传播的调查显示,家庭中有兄弟姐妹1~4人,儿童受感染危险系增至1.5~4.3;如这1~4人有幽门螺杆菌感染,其OR值更大达1.5~7.1,显示互相密切接触增加传播可能。进一步研究显示家庭成员感染多属同种幽门螺杆菌亚群。
支持粪—口传播的根据是胃粘膜上皮更新脱落快,寄居其上的幽门螺杆菌必然随之脱落,通过胃肠道从粪便排出,污染食物和水源传播感染。目前已从胃液中分离培养出幽门螺杆菌,从腹泻和胃酸缺乏的病人粪便中培养幽门螺杆菌。从自然环境中分离培养幽门螺杆菌亦是粪—口传播的证据,有报告从南美国家沟渠水中分离幽门螺杆菌成功。但也有研究显示幽门螺杆菌在牛奶和自来水中不能繁殖,但可存活10天和4天左右,并转为球形菌。正常人体十二指肠液对幽门螺杆菌有很强的杀菌作用,一般情况下幽门螺杆菌不可能通过这一屏障在粪便中存活。
支持口—口和胃—口传播的根据是随胃上皮细胞脱落的幽门螺杆菌可存活在胃液中,通过胃—食道反流可进入口腔,滞留在牙菌斑中,通过唾液传播感染。已有报告从唾液、反流呕吐物、牙菌斑中检测发现幽门螺杆菌,多数是采用多聚酶链反应(PCR)法,亦有个别报告用细胞学培养成功,但尚未能重复而得到认可。用PCR法的研究多数只采用一组引物,尚不能除外口腔杂菌的交叉反应,如采用两组引物,阳性率大大降低,令PCR法的特异性受到怀疑[26]。巴基斯坦报告在无刷牙习惯的幽门螺杆菌感染人群,牙垢斑涂片和尿素酶试验阳性者达173/178(97%),而有刷牙习惯对照仅7/30(23%)。西非一组报告母亲通过咀嚼食物后喂养的幼儿,与非咀嚼喂养的对照比较,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危险系数为2.9倍。总结上述内容,在自然条件下,幽门螺杆菌通过人—人传播,而通过动物、宠物、苍蝇、昆虫传播未被证实,即使有也是个别现象。
幽门螺杆菌通过医源性传播已受大家.重视,其中胃镜检查引起的幽门螺杆菌医源性传播重要途径。在检查幽门螺杆菌阳性病人后,用PCR法可发现61%胃镜表面和内道受幽门螺杆菌污染,活检钳污染更为严重。用DNA指纹法的研究证实,胃镜污染引起2例病人感染幽门螺杆菌[39]。荷兰一组对281例镜检前幽门螺杆菌阴性病人前瞻观察显示,有3例(1.1%)镜检后获幽门螺杆菌感染。日本学者观察到1913939例胃镜检查中有420例(占0.02%)检查后约1周内发生急性胃粘膜病损,这部分病人镜检前血清幽门螺杆菌抗体阴性,镜检后过半数转为阳性,认为病损是内镜引起急性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致,故对内镜需彻底用物理和化学方法消毒。其他可引起幽门螺杆菌医源性传播的包括口腔科和儿科婴儿室等。我国是幽门螺杆菌感染高发区,医源性传播可能更普遍。
(实习编辑:郭婷婷)
- 还没有人评论,欢迎说说您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