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经胃镜下高频电凝切除胃肠道息肉29例进行总结分析,以观察其治疗的安全性与可行性。方法 常规胃肠镜检查,发现息肉后,分别采用高频圈套与电凝两种方法切除息肉,术后应用胃肠粘膜保护剂,7~10天后随访。结果 29例患者总共有息肉42枚,切除44次,一次性切除成功27例(成功率93.1%),无一例出血、穿孔等并发症的发生。结论经胃肠镜下高频电凝切除胃肠道息肉是安全有效的。
关健词 胃肠镜 息肉 高频电凝 切除
2002~2003年,我院经胃镜下高频电凝切除胃肠道息肉29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住院胃肠息肉患者29例,男11例,女18例,年龄13~81岁,平均年龄51岁。其中食道息肉1例,胃息肉2例,十二指肠息肉4例,结肠息肉20例,直肠息肉2例。单发息肉25例,多发息肉4例;属广基或无蒂息肉的19例,长蒂或亚蒂息肉的10例。息肉体部最小直径0.5cm,最大直径3.5cm,息肉基底直径均<1.5cm。术前已取活检14例,术后病检11例,病理诊断腺瘤息肉5例,增生性息肉9例,炎性息肉11例,未行病检4例。27例在门诊行胃肠镜检查诊断,2例因下消化道大出血急诊入院而行肠镜检查诊断。
1.2 器械 Olympus-V型胃肠镜,高频电凝发生器,杵状电凝电极及圈套电凝电极。
1.3 操作方法
术前准备与常规胃肠镜检查相同,肠镜准备禁用甘露醇,并行血Rt、PT及心电图检查。先行常规胃肠镜检查寻找目标,找到息肉后分两种方法进行切除:对有蒂(<2cm)的息肉行圈套后先电凝后切除或用混合波边凝固边切除;对广基息肉与亚蒂息肉用杵状电极行电凝凝固至局部组织苍白。术毕检查息肉残基有无渗血出血现象。术后进食流质与口服云南白药并住院观察3天,口服制酸剂与粘膜保护剂14天。
1.4 结果
本组29例患者总共有息肉42枚,切除44次。有27例为一次性切除成功,占93.1%。另有1例直肠近肛管处的息肉切除时产生疼痛而终止,改行骶麻后切除,有1例患者3枚息肉中有1枚直径约3.5cm,第一次切除未成功,而行第二次切除,这2例患者于术后2周复查,其肠镜均见红色疤痕形成。术后所有病员住院观察期间无一例患者发生腹痛、出血、穿孔等并发症。
2 讨论
消化道息肉因其容易发生出血与癌变,如其中的腺瘤息肉已属于癌前病变,故临床一经发现就应切除已达成共识。治疗方法有内镜下治疗与手术治疗。在内镜下治疗方法中,高频电凝治疗消化道息肉已经成为国内外学者广泛采用的方法,其并发症主要为出血、穿孔、电凝术后综合征。但对基底直径<2cm的息肉是较为安全的,对于直径>2cm息肉,其并发症发生率较高,文献报道为11%~16.1% [1] 。术后迟发出血也有报道 [2] 。近年来有人在息肉切除前先在息肉蒂部注射肾上腺素溶液 [3] 或用结扎圈金属夹等套住息肉蒂部然后切除,以预防出血 [4] 。我院开展的息肉高频电切,无一例并发症发生,主要原因就在于所有息肉基底或蒂的直径均<1.5cm,电凝好,并行PT检查排除有出血倾向因素。所以,出血不容易发生。穿孔的发生原因,主要为电凝功率过大造成组织穿透过深与圈套部位距离基底太近有 关。我们将息肉分圈套电凝与杵状电凝两种方法,同时严格掌握电凝功率与熟练操作技术,因而避免了穿孔的发生。
由于息肉容易癌变,并且有些早期消化道癌症以息肉形式为表现。故在切除前对息肉与早期癌症进行鉴别非常重要。鉴别的方法主要是进行活检,本组29例病人在术前有14例进行了活检(占49%),术后有11例进行了病检(占38%),4例拒绝病检的病人,与其健康意识及经济条件有关。由于活检的阳性率受到病变深度、操作医生的判断与活检技术、取材大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已有许多学者采用粘膜提起征及内镜下染色来协助鉴别诊断。通过对本组病例的总结分析,我们认为采用高频电凝切除胃肠息肉是安全有效的,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林三仁,傅贤波.胃肠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369-370.
2 江应平,何正在.大肠息肉高频电切术后迟发出血4例报告.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02,1:60.
3 陈隆典,王金茹.大肠息肉摘除前注射肾上腺素溶液的效果观察.中华消化内镜杂志,1999,16:161.
4 徐富星,内镜诊治消化道息肉的进展.中华消化内镜杂志,1999,16:133-134.
- 还没有人评论,欢迎说说您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