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食管反流病(GERD)即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反酸、烧心、反食、嗳气等症状,并可导致食管炎和咽、喉、气道等食管外组织的损害。食管病变可并发食管糜烂、溃疡、食管癌等。食管外表现可见有慢性咽炎、慢性鼻炎、慢性喉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肺间质纤维化等,以及非心源性胸背痛、突发性耳聋等表现。

  在西方国家人群中有7%-15%的人有胃食管反流症状,我国据北京、上海地区调查统计,有近10%的人患有胃食管反流病。

  胃食管反流病的诊断检查方法包括:

  1)食管24小时pH监测:可明确直立位和卧位时反流的次数(pH<4)、最长反流时间、长于5分钟反流次数等,并可明确症状是否与反流相关:

  2)食管压力测定:可明确上、下食管括约肌压力是否低下,食管蠕动功能情况;

  3)胃镜检查:可了解有无食管糜烂及糜烂程度,以及贲门口是否松弛。但大部分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食管黏膜没有糜烂。

  为明确胃食管反流病诊断,应结合病史及几项检查综合确定。

  胃食管反流病的治疗目的是控制症状,治愈食管炎,提高生活质量及防止并发症出现。治疗方法包括改变生活方式、药物、内镜治疗及外科手术治疗等。

  一般治疗

  为减少反流的发生,应做到:

  1)餐后不宜即刻卧床,睡前2小时内不宜进食:

  2)避免食用高脂食物、巧克力、咖啡、浓茶:

  3)戒烟、禁酒;

  4)吃饭要慢,不要狼吞虎咽,不吃不易消化的食物;

  5)减少导致腹压增高的因素,如紧束腰带、便秘和肥胖等;

  6)为减少夜间及卧位时所发生的反流,可适当抬高床头。

  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已有数十年历史,目前为胃食管反流病的主要治疗方法。但药物治疗不能根治,停药后约70%患者症状复发。长期服药还可带来不可避免的药物副作用。主要药物包括:

  1)抑酸药或抗酸药:抑制胃酸分泌是最主要的治疗措施。雷尼替丁、法莫替丁等是一类能有效抑制胃酸分泌的药物,但容易产生耐药性,故现不作为胃食管反流病常规治疗药物。质子泵抑制剂(PPIs)(如奥美拉唑、兰索拉唑、潘妥拉唑、雷贝拉唑、耐信等)对胃酸分泌的抑制作用最强,是目前治疗GERD最有效的药物。铝碳酸镁(达喜)能同时中和酸及碱性反流物,可用于治疗碱反流患者。

  2)促胃肠动力药物:如吗丁啉、莫沙必利等,能刺激食管及胃肠蠕动,增加下食管括约肌压力和食管排空速度,对胃食管反流病治疗有效。但单用胃肠动力药的治疗效果不理想,因此,宜与抑酸药物同时服用。

  3)胃黏膜保护剂:如硫糖铝、丽珠得乐、施维舒等,可保护黏膜,促进黏膜修复。

  内镜下治疗

  包括内镜下食管微量射频治疗、内镜腔内胃成形术、全层折叠术等。胃镜下腔内折叠术(ELGP)治疗胃食管反流病,是将缝合器安装在胃镜前端,于直视下在齿状线附近缝合胃壁组织形成皱褶,增加贲门附近紧张度,使皱褶阻挡反流,发挥治疗作用。此是一项微创治疗新技术,但发生出血几率大。

  射频治疗用于胃食管反流病治疗是镜下的微创治疗,通过热能治疗后增加下食管括约肌厚度,灭活神经末梢,使迷走神经受体失活,胶原组织收缩,从而增加下食管括约肌厚度和下食管括约肌压力,减少一过性下食管括约肌松弛,起到防止胃食管反流的效果。食管微量射频治疗技术在国外应用于胃食管反流病已有数年。我们首先引入Stretta微量射频治疗仪,在国内首次为胃食管反流病患者进行射频治疗。

  射频治疗操作方法:静脉诱导麻醉,胃镜下确定胃食管连接部位,将射频治疗导管置于治疗部位,应用射频治疗仪多层面、多点射频治疗。

  该技术为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带来了更为简捷的治疗,而且具有安全有效、操作简便、恢复快等突出特点。

  外科手术

  部分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反复发作,无法停药,甚至少数患者药物治疗后症状仍无法缓解,尤其有食管裂孔疝患者,药物治疗难以奏效。对于严重或顽固的GERD以往需外科或腹腔镜下手术治疗。外科方法短期疗效明显,症状缓解迅速,约可获得90%的烧心和反食症状缓解率,但远期疗效尚不理想,而且疗效受手术经验影响很大。腹腔镜下胃底折叠术是目前首选的胃食管反流病外科治疗方法。

  对表现有呼吸道症状患者,尤其有哮喘样发作患者,在不除外其他致哮喘因素存在时,除治疗胃食管反流病外,应适当应用支气管扩张药物,并禁服心得安、倍他乐克等β2,受体阻滞剂。

  第二炮兵总医院于国内成立首家胃食管反流病中心,并于国内首家引进美国Stretta微量射频治疗仪。该中心具有日本电子胃镜及图文系统、荷兰24小时胃食管pH监测仪、丹麦胃食管动力检测仪等先进仪器设备,可行胃肠动态pH监测、食管动力检测、胃镜等检查及食管微量射频治疗。该中心成立以后,已成功为150余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完成微量射频治疗,其中约70%的患者合并有呼吸道症状,疗效显着。

(实习编辑:范立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