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帕瓦罗蒂、沈殿霞等“重量级”明星相继因胰腺癌去世,胰腺癌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
生活水平提高后,我国的胰腺癌发病率有所上升,但由于胰腺位置隐蔽,早期胰腺癌症状不典型、不明显,大多数患者发现时病情已进入晚期,治疗效果不理想。
专家建议,长期高脂肪高蛋白饮食、吸烟喝酒等人群在体检时也应该考虑胰腺B超检查。
医学指导 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主任聂玉强医学博士
问诊实录: 小胃病暗含胰腺癌“杀机”
不久前,39岁的覃先生脚步匆匆地走进了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消化内科的诊室。他提着手提电脑包,身形稍胖,从衣着打扮来看,像是正处于搏杀期的事业型男士。
覃先生:两个多月前开始常常觉得胃胀,没什么食欲。我觉得是因为我平时饭局多,经常喝酒、大鱼大肉,吃出了点小胃病吧。
医生:不舒服了两个月,一直没有看医生吗?
覃先生:我生意忙,所以一开始也没顾得上到医院,自己买了一些胃药吃,没见好。后来在另外一间医院做了个胃镜检查,发现是轻微的胃炎,吃了一个多月医生开的药,似乎好了一点。不过我想彻底治好它,就来这里看病。
医生:除了胃胀和食欲不振,还有没有其他的症状?比如觉得哪里疼,或者排便改变?
覃先生:平时不疼,就是有时候仰卧时,会觉得胃附近有些疼。
医生为覃先生进行腹部体格检查,发现覃先生的腹腔仍然柔软,表示没有明显异常,只是在按压到胰腺的体尾部时,覃先生会感觉到疼痛。随后进行的B超检查发现,他的胰腺体中间部分稍微增大。血液中CA199的肿瘤标记物也稍高,而不少消化道肿瘤患者此项指标也会升高。
为了确诊,覃先生又接受了CT检查,发现胰腺体的确有问题,但仍未确定是胰腺炎还是胰腺肿瘤。更清晰的CT检查带来了一个坏消息:覃先生的胰腺上有个超过3厘米的肿瘤,而且已经发生了轻微肝转移。
胰腺“藏匿”于胃的正后方
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主任聂玉强医学博士介绍,胰腺在人体中可以算是“默默奉献”的器官。这么说一是因为其位置隐蔽:胰腺是腹膜后一个细长条的器官,只有两三厘米宽,胰腺和胃、十二指肠、肝、胆等器官相邻,从正面看“躲”在胃的正后方,贴着背部;从后面看,又有腰肌、脊椎等遮挡。在一般的体检中,胃镜、肝胆B超都是常见项目,但少有人会想起给胰腺照个B超。
而说其“奉献”,是因为胰腺所分泌的胰液中,含有好几种在食物消化过程中起着“主角”作用的消化酶,对脂肪的消化尤其重要,此外,胰腺中的内分泌细胞所分泌的激素还负责调节全身生理机能。如果这些细胞病变,分泌的物质过剩或不足,人体都会出现病症。
八成胰腺癌发现已到晚期
近年来,帕瓦罗蒂、沈殿霞等“重量级”明星相继因胰腺癌去世,胰腺癌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然而,一个困扰医学界的难题始终存在:如何早期发现胰腺癌?聂玉强表示,目前胰腺癌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手段,但因为位置隐蔽,早期的胰腺癌变在体检中难以被发现,而胰腺本身神经不丰富,早期肿瘤不会引起疼痛,也缺少典型症状。大多数患者只是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吃饭时腹痛(胰腺分泌消化酶对胰管产生刺激导致)等消化道症状,容易被误以为胃病。“除非肿瘤长在与胆管相连的一头,引起阻塞性黄疸,这类病人还有早期发现的可能,可以手术切除肿瘤。否则早期的胰腺癌是很难被发现的。”不少患者只有到晚期肿瘤压迫到胰腺周围的神经,感觉到剧烈腹疼才发现病情。
另一方面,因为胰腺宽度小,周围血管丰富,肿瘤很容易就长得超过胰腺的范围,向周围的脏器发生转移。这就使胰腺癌有“难发现、易转移”的特点。聂玉强表示,临床上发现的胰腺癌患者,有八成病情已经到了晚期,有不少病人发现时肿瘤已经出现了转移,因为胰腺癌对化疗不敏感,治疗效果不太理想,所以这类患者生存期很少能超过半年。因此,胰腺癌被认为是一种高度恶性的消化道肿瘤,据统计5年生存率仅为3%,有“癌中之王”之称。
胰腺“累”倒了 高脂高蛋白饮食
聂玉强说,由于饮食习惯不同,胰腺癌在中国的发病率一向比西方国家低,“但是近年来生活水平提高后,我们的胰腺癌发病率却上升了”。他表示,长期高脂肪、高蛋白的饮食是胰腺癌的一个重要风险因素。“吃得多了,胰腺要分泌的消化酶就多了;"干活"多的话,胰腺细胞在分裂的时候就容易出错,产生癌细胞,如果继续对胰腺长期刺激,这些癌细胞无法被人体免疫系统识别、消灭,就会形成肿瘤。”
此外,吸烟喝酒、肥胖、糖尿病也是胰腺癌的风险因素。慢性胰腺炎时间长不治疗,也可能会发展成胰腺癌。“但对于这一点目前医学界还有争议,因为有可能一些"慢性胰腺炎"实际上就是早期的胰腺癌。”
因为胰腺癌难以早期发现,聂玉强建议有以上风险因素的人群以及有家族史的人群,在常规体检或者出现上腹部不适、恶心呕吐等症状时,除了做胃肠检查以外,也做个B超检查一下胰腺、肝胆的情况。
(实习编辑:李杏)
- 还没有人评论,欢迎说说您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