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辩证
溃疡病的辩证应分清标本。一般来说新病多实证热证,久病多虚证寒证,更久则应有血瘀或虚实夹杂证。应根据疼痛的部位、性质及饮食关系,结合其它见症辩别虚、实、寒、热、气、血的不同。临床上溃疡病可分为肝胃不和、脾胃虚弱(寒)、胃阴不足、脾虚血瘀几种中医证候。治疗应从肝、从胃或肝胃同治,常用疏肝和胃法、健脾益气法、温中散寒法、滋阴养胃法及标本同治的原则,且常根据其它脏腑阴阳偏衰的不同,分别加用补肾、泄胃热、活血化瘀、补气化瘀药物治疗。以达最佳效果。
中医辩证分型论治
1.肝胃不和型
主证:胃脘部胀痛或隐痛,痛时窜至胸胁或后背,多有嗳气、泛酸、饮食减少,遇情志不舒时加重,舌苔薄白或薄黄,脉沉弦。
辩证:精神抑郁,情志不畅,肝木克伐脾土,导致肝气郁结,横逆脾胃故肋脘部胀痛或隐痛;肝气不舒,气机不畅则痛时窜至胸胁或背部;胃气上逆则嗳气泛酸;脾胃纳化失司则饮食减少;舌脉之象为肝胃不和之征。
治则:疏肝和胃,理气止痛。
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柴胡10克 枳壳9克 香附6克 川栋子9克 芍药10克 炙甘草6克。
随证加减用药:
疼痛甚者:加元胡10克 乌药10克。
吐酸甚者:加乌贼骨15克 瓦楞子15克。
腹胀甚者:加陈皮10克 广木香10克 砂仁9克。
食滞嗳气者:加麦芽20克 神曲20克 莱菔子20克。
恶心反胃者:加半夏10克 生姜9克 代赭石20克。
2.脾胃虚寒型
主证:胃脘隐痛,空腹为甚,得食则缓,喜嗳喜按喜热饮食,泛吐清水,四肢不温,神疲乏力,大便溏薄,舌质淡,苔白润,脉细或沉迟无力。
辩证:脾胃虚弱,故胃脘隐痛绵绵,疼痛以空腹为甚,得食则缓;寒者得温易散,虚者得按则舒,故喜暧喜按喜热饮食;脾主四肢,主运化,阳虚则四肢不温,神疲乏力, 吐清水,大便溏薄;舌质淡,苔白润,脉细或沉迟无力为脾胃虚寒之象。
治则:温中健脾。
方药:黄芪建中汤加减。黄芪20克 桂枝9克 白芍15克 炙甘草9克 干姜6克 木香6克 大枣3枚。
随证加减用药:
泛酸者:加煅瓦楞、煅牡蛎、海螵蛸。
泛吐清水较多者:加半夏、陈皮、茯苓。
痛发作时合良附丸(良姜、香附)。
呕吐者:加吴茱萸等。
中气下陷者:加升麻、柴胡、枳壳。
吐血便血者:加地榆炭、乌贼骨、白芨、赤石脂、参三七粉。
3.胃阴不足型
主证:胃脘隐痛或灼痛,或伴嘈杂,或饥而不欲食,似烦不眠,口干唇燥,大便干结,舌红少苔、无苔或少津,脉细数。
辩证:胃阴不足,胃失濡养,故胃隐痛或灼痛;虚热内扰,故胃脘嘈杂;胃失津润则不欲饮食;阴虚内热则心烦不眠;津亏液少则口干唇燥、大便干结;舌红少苔、无苔或少津,脉细数为阴虚内热之象。
治则:养阴益胃。
方药:麦门冬汤加减。麦冬12克 玉竹15克 石斛9克 沙参9克 党参12克 粳米18克 甘草3克 大枣3枚。
若口干舌燥,胃脘嘈杂,胃酸缺乏者,加乌梅、山楂、以酸甘化阴。胃脘痛、胀较甚者酌加川朴花、佛手花、玫瑰花理气而不伤阴之品,大便干结者加火麻仁、瓜萎仁以润肠通便。
4.脾虚血瘀型
主证:胃脘刺痛,痛处固定,食后加重,拒按,或见呕血,舌质紫暗,有瘀斑,脉弦或涩。实证出血,来势急,舌质红,舌苔黄,脉弦数有力,或弦细无力;虚证出血,来势较缓,面色芬白,舌暗淡,脉细弱。
辩证: 胃脘痛日久不愈,久病多瘀,瘀血阻络,气血运动不畅,故胃脘痛较剧,刺痛,或呈刀割样疼痛。瘀血有形,故痛有定处而拒按,食与瘀并,故食后疼痛尤甚;久病入络,络脉受损,故见呕血、便血;实证多与热证并存,热迫血行,故实证出血急;虚证多与寒证参见,故虚证出血缓。舌质暗紫,或有瘀斑,脉涩,为瘀血阻络、 血行不畅之征。
治则;化瘀通络,理气止痛。
方药:丹参饮合失笑散加减。丹参15克 檀香9克 砂仁6克 生薄黄9克 五灵脂12克(色)元胡9克 赤芍12克 白芍12克 当归9克 木香9克 甘草6克
若呕血、便血,宜辩寒热而治之。呕血鲜红,舌红苔黄,脉弦数者,属气郁化火,火邪犯胃,迫血妄行,用泻心汤加味,以清火凉血止血,若大便色黑,面色萎黄,四肢不温,舌淡脉细无力者,属脾胃虚寒, 脾不统血,当选用黄土汤加炮姜炭、地榆岩、乌贼骨以温阳健脾止血。若出血量大者,应中西医结合救治,必要时外科治疗。
(实习编辑:柳露)
- 还没有人评论,欢迎说说您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