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流行病学的研究表明,约40%的恶性肿瘤发生和发展与膳食因素有关,其中主要包括食管癌、胃癌、肝癌、肠癌、乳腺癌、膀胱癌、肺癌等。

  2、多种营养素中,脂肪、蛋白质、维生素、微量元素、膳食纤维等可能影响癌症的发生。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膳食因素对癌症的影响是一把"双刃剑",既可能起到预防或延迟癌症发生与发展的正性作用,也可能起相反的负性作用。而正负转向取决于以下三个方面,即饮食习惯、营养素摄入多少、营养素之间是否平衡。

  平衡膳食 防癌的前提

  对何谓营养、何谓合理膳食,不少人在认识上存有误区。如有人认为 "高档、精美的食品就一定营养丰富""只要多吃鱼、肉、豆类、水果、蔬菜,就一定是科学的饮食"等。其实,某一种或某一类食物的营养成分和生物学特性,不可能完全符合人体对营养的全部需求。任何单调的饮食模式或偏食习惯都会造成一些营养素的过剩、另一些营养素的缺乏,导致人体营养失衡。这种失衡的恶果之一,就是促使癌症的发生和发展。因此,对多数人而言,防癌的前提在于树立正确的平衡膳食观念,并指导日常饮食。

  简单地说,平衡膳食可归纳为六个字:全面、均衡、适度,使不同食物所含营养素之间的比例适当、数量充足,并处于一个相对平衡状态,避免营养过剩或营养缺乏。

  高脂肪 癌症的"催化剂"

  目前,学术界较为统一的认识是:高脂肪膳食是促发某些癌症的"催化剂",特别是结肠癌。

  研究发现,多种致癌物质均为脂溶性,即可溶解于脂肪中。因此,从饮食中摄入的动物脂肪越多,溶解和吸收致癌物质的危险性就越大;此外,高脂肪饮食可增加肠道内胆汁酸的分泌,后者对肠道黏膜有潜在的刺激和损害作用,可能会诱发肿瘤。流行病学上也有证据,以高热量、高脂肪膳食模式为主的西欧和北美地区,结肠癌发病率较高;而在亚洲、非洲等膳食脂肪相对较低的地区,结肠癌发病率较低。然而,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和膳食模式改变,结肠癌发病率也 悄悄发生着变化。例如,日本人的膳食模式逐步西化,结肠癌的发病率也随之增高。我国大城市居民膳食中的脂肪产热比例,由十几年前的25%猛增到今天的40%左右,这种变化的结果是结肠癌发病率的提高。

  饮食建议:

  1. 少吃或不吃富含饱和脂肪、胆固醇的食物,如猪油、牛油、鸡油、羊油、肥肉、动物内脏、鱼子、鱿鱼、墨鱼、鸡蛋黄、棕榈油、椰子油等。

  2. 植物油(包括花生油、豆油、芝麻油、菜籽油等)限量食用,每人每日20~30克(即两三汤匙)。

  3. 不吃或少吃油炸、油煎的食品。

  4. 适量食用含单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如橄榄油、金枪鱼等。

  5. 在烹调过程中,避免将动物性食品和植物油过度加热(包括烹调温度过高、加热时间过长等)。

  维生素C 预防胃癌的"武器"

  研究发现,胃癌高发区居民膳食中普遍缺乏维生素C。如胃癌高发国冰岛,人们喜食鱼肉和羊肉,蔬菜品种多为土豆,除了温室培养的少量水果品种外,居民的新鲜水果和蔬菜的摄入量少得可怜,结果维生素C的摄取量比其他国家低很多。另一胃癌高发国日本,在盛产柑橘的静岗县,居民维生素C的摄入量很高,其胃癌的发病率较日本其他地区低。目前认为,维生素C能够阻断致癌性亚硝基化合物的合成,从而起到防癌作用。因此,有专家提倡通过增加维生素C摄入量来降低癌症的发病率。虽然仍需要寻找更有力的证据来验证这一观点,但摄食大量的新鲜水果和蔬菜,以补充丰富的维生素C,已被多个国家作为"黄金法则"写入"癌症预防"的膳食指南或国家标准中。当然,水果和蔬菜中的维生素A、b-胡萝卜素、维生素E、微量元素硒等,在预防癌症上都可能起一定作用。

  饮食建议:

  1. 注意食用新鲜蔬菜和水果,特别是胡萝卜、油菜、柿子椒、番茄、苦瓜、橙子、柑橘、西瓜、草莓等。

  2. 适量食用核桃、花生、奶制品、瘦肉、海产品等,以及鱼类、蘑菇等食物。

  3. 如果因各种原因,难以保证上述食物的摄入,可适量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补充剂。

  膳食纤维 适量摄入是关键

  众多的证据表明,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能显著降低结肠癌的发病率。其原因可能是膳食纤维有较强的吸水性,可增加粪便的体积,使粪便利于成形。这样一来,可缩短粪便在肠道内的停留时间,减少致癌物质与肠壁的接触,降低肠道中致癌物质的浓度,从而降低结肠癌发生的危险。此外,增加可溶性膳食纤维的摄入,还可减少动物性脂肪和胆固醇的吸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结肠癌发生的机会。

  然而,膳食纤维并非多多益善。有研究表明,大剂量膳食纤维可能引起胃肠不适,影响部分微量元素的吸收,与胃癌高发有关。因此,膳食纤维适量摄入是关键,目前推荐每日补充剂量是30克。

  饮食建议:

  1. 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包括魔芋、大豆及其制品、新鲜蔬菜和水果、藻类等。

  2. 在维持主食量不变的前提下,用部分粗粮代替细粮。

  (实习编辑:黄熙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