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就为新“糖友”们破解隐藏在化验单里的那些秘密。
1.血糖(GLU):临床上所说的血糖是指血液中的葡萄糖。空腹血糖(FPG)的正常值为3.9~6.1mmoI/L;空腹血糖≥7.0mm01/L或餐后2小时血糖(P2hPG)≥11.1mmoI/L时可诊断为糖尿病;6.1~7.0mmoI/L为空腹血糖异常(IFG),餐后2小时血糖在7.8~11.1mmoI/L为糖耐量异常(1GT),IFG和IGT是界于正常人和糖尿病患者的中间过渡阶段,这样的人是糖尿病的高危人群,应引起高度重视并及早干预。
2.尿糖(U-GLU):正常情况下,尿液中只含有微量的葡萄糖,尿糖定性检查呈阴性。当血糖浓度增高到一定程度(≥8.9~10.0mmoI/L)时,肾小管将不能全部吸收回尿液中的葡萄糖,尿糖增高呈阳性,临床用“十”号表示。一般情况下,尿糖可以反映出血糖的情况,但尿糖还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因此,有时与血糖并不完全一致。例如,当患者有肾小动脉硬化等肾脏疾病时,由于肾糖阈增高,患者尽管血糖很高,尿糖却往往阴性;再如,妊娠期妇女肾糖阈往往减低,尽管血糖不高,尿糖也可呈阳性。因此,尿糖结果仅供参考,而不能作为诊断的依据。
3.糖化血红蛋白(HbA1c):由于血糖受饮食、运动、药物的影响而波动,因此,测定一次血糖只能反映取血当时的血糖水平,不能反映采血前一段时间血糖情况的全貌。而糖化血红蛋白(HbA1c)是血红蛋白与葡萄糖非酶促结合的产物,合成的速度与红细胞所处环境的糖浓度成正比。由于红细胞的寿命是120天,半衰期是60天,故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可以反映采血前2~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正常值为4%~6%。
4.糖化血清蛋白(GSP,果糖胺法):糖化血清蛋白(GSP)是葡萄糖与血清蛋白非酶促结合产物,血清蛋白的半衰期短,因此糖化血清蛋白(GSP)仅反映检查前2周的血糖总体控制状况,正常值应为1.5~2.4mmoI/L。
(实习编辑:吴伟棋)
- 还没有人评论,欢迎说说您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