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个患病有年头的糖尿病病友。不久前,和我住同一小区的老孙发生了一件事,让我深有感触。老孙是个比我还“资深”的糖尿病患者,近20年的糖尿病历程让他摸索出了一套独有的抗病心得。我每次向他请教糖尿病防治经验,总能得到满意的答复。

  那天上午我们正一边遛弯一边聊天。老孙忽然大汗淋漓,全身颤抖,紧接着就像要晕过去。这是明显的低血糖症状。我立即掏出随身携带着的糖果,给老孙含上。也是凑巧,我们刚好遛到小区卫生服务站附近。我赶紧喊出了站内的医护人员,一同把老孙抬到里面,经对症治疗,老孙的情况逐渐缓解。

  原来这些天老孙用自备的血糖仪多次监测后发现,餐后血糖比以前高出了2mmol/L,于是就自作主张把现在服用的降糖药物增加一粒。这不,今天早上老孙才开始加量的,还没一会工夫就出事了。马大夫是从一家大医院退休后返聘到服务站工作的主任医师.听老孙说完发生低血糖的原因.说道:“你是‘久病成良医’啊,可你知道随便加药会给你身体带来多大的危害吗?特别是像你这种有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的老病号,由于必须长期服用一种或几种药物,随意更改药物配伍的危害就更大。药物在规定剂量内使用是治病,超过安全剂量就是致病,甚至是致命了!”

  上海/邱明荣

  编者点评:我们希望每个病友都能掌握如糖尿病专业医师那样丰富的知识。但要想成为合格的医生,得用上四五年以至终身的时间学习基础和专业理论知识,再通过临床工作逐步积累行医用药经验。大多数的病友缺乏系统医药学专业知识,认识难免局限,“经验”往往很不可靠,故“久病未必能成良医”,我们建议病友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调整用药。

  再谈能不能给糖尿病改个名字?

  糖尿病该不该改名,恐怕不是我们说了算的,但这样的讨论非常有意义。我认为给他一个贴切、科学的名字有利于人们对它本质的认识,以避免误解。国际糖尿病组织用”1型”和“2型”来替代“胰岛素依赖型”和“非胰岛素依赖型”分型,医学界用“血脂紊乱”代替”高脂血症”,都是为了避免误解。随着人们对一种疾病认识的提高和深入,对该疾病的称谓进行修正是合情合理的,是与时俱进的科学态度。

  最近,我遇见一位当外科医生的老同学。因多年未见面,一见面首先是相互询问身体情况了。当他得知我已患糖尿病多年时,竟诧异地问道:“哦,现尿糖几个加号?”一名外科主任医生对糖尿病的认识都还“顾名思义”,何况普通百姓呢?可见,普及糖尿病教育是何等必要!那么,在实际工作中,是拐弯抹角地去解释“糖尿病”好呢?还是用一种直指其实质的名字来称呼它好呢?我觉得应取后者,称之为“糖代谢病”或“胰岛素不足病”等都更易使人们一下子抓住其要害,从而更有利于防治它。

  福州/黄绍和

  编者点评:就目前的认识而言,糖尿病既不单纯是“糖代谢病”,也不仅仅是“胰岛素不足病”,糖尿病牵涉到多种代谢紊乱,从发病机制说,有胰岛素不足和胰岛素抵抗两方面的原因。随着对糖尿病的认识,国际上已经就糖尿病的诊断和分型举办过多次专家讨论会,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也修改了多次。

(实习编辑:吴伟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