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资料表明,糖尿病患者的脂肪肝发病率为21%~78%(包括1型和2型糖尿病患者),而在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中,脂肪肝的发病比例更高,占50%~70%,且大多为中度以上,并且多数在肥胖2型糖尿病的前期或早期就已出现脂肪肝。肥胖伴发的胰岛素抵抗是2型糖尿病和脂肪肝形成的共同机制。现已公认,脂肪肝是2型糖尿病的主要并发症之一。

  预防和治疗

  去除病因,治疗原发病是其关键。此外,还要注意调整饮食,戒除不良习惯,合理运动,并根据疾病的不同阶段、相关的发病机制、突出的临床表现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酌情辅以药物治疗。

  1.控制危险因素 肥胖、2型糖尿病以及高脂血症是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最常见危险因素,因此通过运动和节制饮食控制体重、改善胰岛素抵抗和调整血脂紊乱是治疗的最基本措施。对转氨酶增高的肥胖个体应控制体重使其逐渐降至正常范围内。当体重下降5%~10%时,可明显改善胰岛素抵抗,但减肥速度不宜超过1500g/周,否则反而会使脂肪肝加重,并易诱发胆结石,理想的减肥速度为0。5~1。0kg/周。目前用于改善胰岛素抵抗的药物主要有双胍类和噻唑烷二酮类。双胍类药物能促进外周胰岛素与胰岛素受体结合,故可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噻唑烷二酮类药物进入靶细胞后与核受体结合,通过调整多种影响糖、脂代谢基因的转录,进而放大胰岛素的作用,改善胰岛素抵抗。此类药物有罗格列酮和环格列酮等。少数病人用药期间可出现肝损伤。

  2.调脂治疗 由于20%~80%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存在高脂血症,而高脂血症又进一步促进疾病的进展,因此对具有高脂血症的患者应采用调脂治疗方案。不过多数调脂药物在促进肝脏脂质代谢的同时,也能使脂质在肝内蓄积,并进一步加重脂肪肝,因此对是否选择调脂治疗方案尚存在争议。目前用于临床的药物主要有苯氧乙酸类和HMG-COA还原酶抑制剂。苯氧乙酸类主要有吉非贝齐、非诺贝特、苯扎贝特、益多脂等。HMG-COA还原酶抑制剂主要有辛伐他丁、普伐他丁、洛伐他丁等。部分患者用药后可出现肝损伤,应在用药期间注意检查肝功能。

  3.促进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恢复 对合并肝功能异常者应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采用抗氧化剂治疗,以维护肝细胞的正常代谢功能,促进炎症的修复,并增强其抗纤维化的能力。熊去氧胆酸可通过促进胆汁中脂质的分泌而减轻脂质在肝脏的沉积,故也可用于本病的治疗。通过补充微生态制剂调节肠道的微生态平衡状况,减少肠菌移位,抑制内毒素产生的方法,对存在相关发病因素的脂肪肝患者具有一定疗效。

  4.中药治疗 现代医学认为,轻型脂肪肝一般不用药治疗,中、重型可选择性地使用调脂药物,不过,药物总是一把“双刃剑”,在治疗脂肪肝的同时也会造成肝脏损害。中医中药治疗糖尿病性脂肪肝时具有自己的优势,一方面讲究药食同源,对人体的毒副作用较小;另一方面提倡整体观念,综合调理。中医认为,脂肪肝病位在肝,患者多肥胖之体,平素喜食肥甘厚腻之品,嗜好烟酒,又少于运动,水湿精微运化失调,湿热凝聚为痰,痰湿阻于肝络,使肝胆疏泄失常,痰浊淤滞日久,阻碍肝脏血行而致淤。脂肪肝的病理演变规律为:因邪生痰,痰湿致淤,因淤致损。而痰湿为脂肪肝发病的首要因素,对于糖尿病性脂肪肝可从痰湿论治,具有较好疗效。常用的中药有何首乌、泽泻、丹参、片姜黄、山楂、柴胡等,均已被现代研究证明有降脂作用。

  首先,糖尿病性脂肪肝的患者应养成合理的饮食习惯,建立营养均衡的饮食结构,如《素问·五常政大论》云:“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即必须注意每日三餐膳食调配合理,粗细搭配,适量多吃一些粗粮,如燕麦、玉米、甘薯、豆制品等,同时保证充足的蔬菜、水果,适量食用有降脂作用的食物,如海带、大蒜、苹果、牛奶、洋葱、甘薯、胡萝卜、山楂等。避免饮食过度,保养身体,脾胃俱强,精微物质转化有常,机体健壮,使“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也可采用民间药膳加强去脂减肥效果,如胡萝卜、葵花籽、鲜山楂、无花果、生槐花、嫩荷叶、菊花、新鲜玉米、木耳等,任取2~4种同煮后除渣取汁或煮粥,可作早、晚餐及点心服用。

  其次,培养劳逸结合的生活方式。益气保精,起居有常,机体气血运行通畅,脏腑功能正常,则“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现代科学研究认为,运动疗法是糖尿病治疗的重要方法。由于绝大多数糖尿病性脂肪肝患者为肥胖或超重,而运动可消耗体能,促进脂肪代谢,是减肥、控制体重最有效的方法,也有利于脂肪肝的治疗,具有“一箭双雕”作用。因此,糖尿病合并脂肪肝的患者可根据自己体质,选择适宜的运动项目,如慢跑,打乒乓球、羽毛球等。从小运动量开始,循序渐进,逐步达到适当的运动量,以加强体内脂肪的消耗。有临床研究显示,节食、运动减肥可提高胰岛素敏感性,改善患者的肝功能和肝脏纤维化表现,甚至在早期可逆转脂肪肝。

(责任编辑:张蓝飞)

(实习编辑:乌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