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网上热传一则“3岁男童咬伤同学,遭对方奶奶剪4颗门牙”的新闻,令网友愤慨。但事实当真如此吗?
3岁男童被“剪”牙齿实为掉虫牙
据某电视台报道,湖南长沙的常先生爆料,他妻子从外人口中得知,小外甥在幼儿园咬伤对方,被对方的奶奶剪掉了四颗门牙。但经派出所调查后,结果显示男童患了虫牙,吃饭或吃水果都有可能造成掉牙的情况。
其实,事件发生后,微博上多名医生也对“牙齿被剪”持怀疑态度。更有医生称男童患的是典型的奶瓶龋。那么奶瓶龋是怎么回事?
奶瓶含着玩容易得“奶瓶龋”
奶瓶含着玩容易得“奶瓶龋”
奶瓶龋,顾名思义,是由于长期用奶瓶人工喂养,尤其是让婴儿含着奶瓶玩耍或含着奶瓶睡觉的做法,加上夜间唾液分泌减少,残留在牙面及牙隙的奶液更容易被口腔内的细菌分解,导致宝宝的口腔无法保持清洁,引起牙齿脱钙并发展为龋齿。据数据显示,从出生到5岁前,宝宝的致龋率高达七成,含着奶瓶睡觉等习惯也是致龋的“元凶”之一。
奶瓶龋容易造成乳牙的牙体缺损,继发牙髓病、尖周病,使小孩降低或丧失咀嚼功能。此外,也会使恒牙易患上龋齿,并引发牙龈炎症。
如何预防“奶瓶龋”?
1.避免宝宝长时间使用奶瓶。当宝宝可以自己喝水时,应训练宝宝使用被子。
2.注意清洁口腔。家长要经常让孩子漱口,如喝完奶后可喂一些温开水。当宝宝长出第一颗乳牙后,家长应为宝宝刷牙。
3.限制含糖饮料和食物的摄入。父母应限制宝宝对含糖饮料和食物的摄入,在孩子的辅食中减少糖的用量和食用频率,进食甜食后要喝水清洁口腔。
4.定期进行口腔检查。在婴儿出生之后,应该在第一颗牙齿萌出后(即约6个月)或最迟在孩子一岁之前去医院检查口腔,由口腔医生评估患龋的风险,提供预防性指导和建议。此后,最好每6个月检查一次。
如果发生奶瓶龋,应及时进行治疗。
- 还没有人评论,欢迎说说您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