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光眼虽然是第二大致盲性眼病,可却占不可逆的致盲眼病之首,在疾病初期常常因为没有症状而被忽视,只有当疾病进展到晚期,才引起患者可以察觉的症状,在视觉非常重要的部位引起可挽回的丧失。

  据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葛坚教授介绍,在发达国家50%的患者不知道自己患有青光眼,发展中国家则有超过90%的青光眼患者对自己的疾病一无所知,甚至从未听说过青光眼。因此,青光眼通常被称作“盗取视力的小偷”,或被称作“沉默的致盲性眼病”。

指导专家:葛坚,中山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主任、眼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美国休斯顿大学客座教授,香港理工大学荣誉教授。

  近九成青光眼早期未获诊断

  “因为青光眼没症状,患者主动去医院看病的占得少。”葛坚教授说,青光眼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高,一般人群的发病率为0.68%,但65岁以后发病率可达4%至7%。青光眼具有隐匿性,发展中国家有超过90%的青光眼患者对自己的疾病一无所知。

  据统计,我国目前至少有500万名青光眼患者,其中79万人双目失明。由于知识普及程度不足,我国近九成青光眼患者没有能够在早期得到诊断。粗略统计,约有10%的患者由于未能得到及时诊治而致盲。普及青光眼知识,做好青光眼筛查迫在眉睫。

  “其实早在10年中山眼科中心就已经开始规划成立青光眼之家,都由于条件的限制,并没有得到正规的开展,这次得到医院全体的支持,我们开始正式成立青光眼之家。”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青光眼科主任刘杏教授解释道,“中山眼科中心成立青光眼之家,就是为了向广大患者及其亲属普及有关青光眼疾病的知识,加强青光眼患者的自我保健,适应现代社会医学模式和现代社会发展的健康要求,加强医生与患者、患者与患者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交流,减少青光眼这一身心疾病的致盲率,动员全社会全方位进行青光眼防治,以提高青光眼患者的生活质量。”

  青光眼可发于任何年龄

  青光眼可以发生于任何年龄,在老年人更常见,其患病率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在其患病人群中,50岁以上的占到将近七成,特别是45岁以上脾气较大的中老年女性,一旦出现眼睛胀痛,白天看事物清楚,一道下午就开始变模糊时,就需担心青光眼的到来。

   刘杏教授表示,由于青光眼的发病有多种因素,已知的有眼球本身结构的因素、遗传、神经血管系统、环境因素等,不同类型的青光眼其发病情况也不一样,有些迄今还不太清楚。因此事实上真正防止青光眼的发生与发展是不可能的。所以,青光眼的防盲必须强调“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对于部分高危人群,激光虹膜切除术、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可以对部分青光眼起到一定的预防作用。

指导专家:刘杏,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山眼科中心纪委副书记,监察室主任,兼任广东省女医师学会副会长,《中华眼底病杂志》及《中华眼科杂志》编委。

  虽不能根治但可控制 学会与青光眼共存

  “积极主动去治青光眼还是有希望的。”葛坚教授表示,青光眼是一类不可逆的致盲眼病,相当于一辆没有倒车挡的车,“虽然不能倒车,但是可以刹车,可以减速。”

  “青光眼是终生性疾病,视功能丧失是一个缓慢积累的过程。因此,青光眼的治疗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葛坚教授表示,开始治疗后需要经常随访监控眼压和视野检查。患者万万不可擅自增加或减少用药量和次数,更不可自觉良好而停药,这些都会导致病程进展无法控制。因此,青光眼治疗切忌虎头蛇尾,必须坚持终生持续用药,规范治疗才能远离失明。

  仅就目前医疗水平来讲,大多数青光眼患者是不能够被彻底治愈的;但是,如果能够早发现,早诊断,通过药物治疗、激光治疗和手术治疗,绝大多数青光眼患者的病情是可以控制的。

  40岁以上人群应定期检查

  刘杏教授建议,多数人在35岁左右就应该进行一次全面的青光眼检查,40岁时再进行一次检查,40岁以后定期检查。高危人群包括50岁以上,有青光眼家族史(家族中有青光眼患者)、高度近视者(度数大于600度)、夜间低血压、硬化性及缺血性血管病变、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者,要定期进行青光眼筛查。

  葛坚教授也特别指出,如果患者属于青光眼的高危人群,一旦发现眼痛、眼胀,视力急性下降,不明原因的偏头痛,并伴随恶心、呕吐以及虹视(即在灯光外看到一个彩虹样的光环)等症状,就要怀疑青光眼的可能,并及时前往医院进行专业的眼科检查。“如果有青光眼家族史、高眼压、高度近视、糖尿病、眼外伤史、长期使用类固醇激素等青光眼高危因素的人群,35岁后应每一至两年检查一次。”

  除了定期检查之外,专家还提醒到,青光眼患者务必要戒烟,因为吸烟会加重视神经的损害。另外还要保持良好的心态,控制情绪的变化,避免强烈的情绪反应。“如过度愤怒、悲伤以及过度喜悦等,都会导致瞳孔散大,诱发青光眼发生。”(通讯员:魏春福)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