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过后,有幸到深圳参加一个业务研讨会。最令我高兴的是,参加这个会议的还有我的两位大学同学。分别是来自广州的李军和来自沈阳的刘波。大学毕业十多年了,这回在异地他乡突然遇上老同学,激动之情溢于言表。聊着聊着,就聊到了身体和健康话题。两位老同学身体都有点小恙,刘波是嘴巴上了“火”,舌头起了许多疱;而李军前不久染上红眼病,刚刚痊愈,眼晴还有点不适的症状。他们知道我写过很多科普稿件,于是向我咨询起来。

  我向他们解释道:口疮,医学上称口腔溃疡,是口腔粘膜最容易罹患的疾病。我国幅员辽阔,气候复杂。各地各季的各种气象要素,常常差异都很大。尤其在四季气候转换的时节,气象要素的南北差异表现得更为显著。以现在的初夏为例,你们北方大部分地区气温回升,但空气依然干燥,是森林防火的关键时期,很多森林大火,都发生于“黑色的五月”。这样的干燥气候,不仅山林容易着火,人的身体也容易上“火”,所以口疮患者在这一时节会陡然增多。

  口疮初发时,会有自觉的轻微刺痛和烧灼感,接着在口腔内会产生丘疹,上皮细胞产生腐蚀,进而产生溃疡。溃疡由中间开始,逐渐往外扩大,口腔疼痛也加剧,影响进食、说话和情绪。一般溃疡约有黄豆大小,外圈因发炎而呈红晕状,可是单发或多发,严重时呈糜烂型。

  发生口疮的外在诱因是干燥的气候,而“内火”则与焦虑、紧张和压力因素有关,与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摄入不足也很有关系。口疮虽非什么大病,但也令人痛苦。症状严重的患者,不妨在医生的指导下,用局部烧灼、涂抹口疮药膜和服用维生素B2等方法进行治疗。一般经过7-10天的治疗,伤口可以愈合,粘膜可以完好如初地恢复。

  红眼病,医学上称作“急性卡他性结膜炎”和“急性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其发病源分别是细菌和病毒。

  初夏时节,由于暖湿气流活动频繁,南方地区经常会出现大范围的降水天气,气压低,湿度大。而且自南向北,几乎每年都要经历一段令人生厌的梅雨天气(一般出现在六月之前)。而红眼病,常在高温高湿的雨季发作、流行,很具高温高湿特征的梅雨季节,自然是红眼病的温床。

  红眼病可大面积迅速流行,常常数年发生一次大流行。例如在1988年,估计就有1100万人发病。此病潜伏期短,24小时内发病,自觉双眼剧烈疼痛,畏光流泪,有异物感,分泌物为水样,球结膜常有点状、片状出血。得了红眼病,一要防止传染,二要及时治疗。患者的洗漱和擦拭物品要专用,尤其在集体场所,更要做好各项隔离工作。治疗时,要在医生仔细检查后,有针对性地应用抗细菌、抗病毒的药物,怕光的患者可戴深色眼镜,但不必把红眼包扎起来。当然,还要本着“预防第一”的原则,在高温高湿的初夏,一定要注意个人卫生和眼部保健,少去人多的场所,避免接触传染源。

  我还欣喜地告诉二位,我国许多地方的医疗、气象部门相互配合,取长补短,可根据本地温、湿要素及病例的变化情况,对红眼病的流行概率(或称作“指数”)进行预测,从而大大提高了人们的防范意识,降低了发病率。

  老同学齐声叫好。李军还幽默地说:“我们本是来参加业务研讨会的,结果却先开了个‘科普研讨会’,有意思,有意思……”

(责任编辑:刘振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