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来临,游泳等水上运动盛行。然而,游泳也可引起许多“游泳病”,现介绍几种常见的“游泳病”及防治办法:

  耳膜穿孔

  多由于儿童在玩水时用强力水柱或强力水枪灌耳所致。可立即引起听力下降。除积极应用抗菌药物预防中耳炎外,也只有静待耳膜自行生长修补愈合。若观察2~3个月,耳膜仍未愈合,则需考虑手术进行耳膜修补术。因此,积极预防比治疗更有重要意义。

  中耳积水、中耳炎、听骨损伤

  因跳水或潜泳、换气过猛,耳咽管进水所致,若合并细菌感染可诱发中耳炎,出现耳朵疼痛,重者发热、流脓,奇臭无比;若未及时就医治疗,积水可破坏中耳,引发听小骨损伤,遗留无法恢复的听力损害。可服新霉素,或用氯霉素甘油滴耳液滴耳,每日3次,每次2~3滴。游泳结束后,先后左右两侧歪头,并轻跳几下,倒出外耳积水。

  鼻炎、鼻窦炎

  跳水或潜水时,或呛水后,不洁水经过鼻腔进入鼻窦,引发细菌感染。出现鼻闭塞、流涕、流出黄色脓性鼻涕、头痛、发热、食欲减少。如鼻腔进水,可轻轻擤鼻涕,再将头偏向左右各2~3分钟,使鼻窦里的水流出来,再滴几滴鼻炎药水,重者口服抗生素。

  “游泳耳”

  是由于外耳道内的耵聍,在游泳时被进入耳中的水浸泡后膨胀、扩大,阻塞外耳道,导致游泳者出现外耳道发胀、疼痛、发闷、听力受阻。如不及时取出耵聍,还可引发外耳道炎、耳壳发炎、奇痒、红肿、局部疼痛,儿童重者可发热,外耳道有渗液、结痂。建议游泳者,在戏水时最好戴上耳塞,可降低发炎机会。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

  又称红眼病,主要由肠道病毒或柯萨奇病毒引起。是一种急性传染病,被患者眼分泌物污染游泳池,直接或间接传染,人群普遍可感染,潜伏期极短,仅24小时。初起一眼先病,眼灼热或沙砾样摩擦感,接着出现视物不清及水样分泌物,几小时后波及另一眼。第二天出现不同程度的结膜下出血、眼睑水肿,眼球肿胀病痛加剧。20%患儿有头痛、发热或出疹。单纯眼病者愈后良好,少数可出现角膜上皮剥脱复发,甚至反复剥脱达数年之久。

  患了急性出血性结膜炎应尽快到医院就诊,并积极治疗。

  过敏性皮炎

  在天然水域中游泳或戏水,有时会被工业废水、生活污水中所含化学物质污染,导致皮炎、四肢或全身皮肤出现红色丘疹、斑丘疹,或水疱,奇痒,儿童重者可伴有发热。可用氢化可的松软膏、皮炎平软膏无极膏或炉甘石洗剂,每日多次涂擦,口服维生素,多饮水。最好的预防方法是游泳结束时,用清洁水冲洗全身。

(责任编辑:刘振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