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眼保健操遭质疑”的说法被网络和一些媒体披露,在老百姓中引起困惑,部分发帖者、家长和学生从个人体验出发,对眼保健操的功效提出争议。卫生部近视眼重点实验室、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眼科周行涛博士,亮出自己的观点,评说人尽皆知的眼保健操的“功过是非”——
积极效应 强化眼保健意识
“眼保健操已经成了不可磨灭的集体烙印。”周行涛认为,“眼保健操最初在学校推广实施的时候,是一个完全与现在不同的时代。作为一种行为干预模式,在我看来,眼保健操的意义并非在于有效防治近视,或者说只在于防近视,而是通过每天至少两次眼部穴位按摩,传递和强化眼保护的意识。有时候我也会感叹,也许世界上还没有其他任何一种行为干预,能做到像眼保健操的推广应用一样。它是独一无二的!”
周行涛坦言,眼保健操的积极效应在于,增强青少年(学生为主体)眼保护、视觉保健自觉性。几乎所有四五十岁以上、近视孩子的家长,都会用同样的话抱怨:“到底还是近视了,这孩子,就是不好好做眼保健操!”毋庸置疑,四十多年来,眼保健操已经得到大多数家长的支持。
“危机”浮现 缺乏现代科学论证
“迄今为止,国内外确实没有报告多中心、随机、对照、双盲的大样本研究方法能证实眼保健操对近视的作用,而这一方法是公认为最客观的。”周行涛在去年底申报一项国家关于青少年近视的科研计划时,曾设想把眼保健操的多中心双盲研究作为一个内容,他遗憾地发现,我国重视眼保健操这么多年,却没有一篇符合现代医学科学方法的眼保健操方面的论文。
周行涛表示,他很早就把眼保健操默认为一种生活方式行为干预、一种传统养生、养眼保健文化,符合中医理论和“上医治未病”的理想,但从不认为眼保健操可以直接治疗近视。事实上,当年眼保健操由北京医学院体育教研室的一位前辈创立,北京市中小学从1963年开始推广,1972年眼保健操由8节简化为5节,虽然有文字说明和穴位图,但绝不是严格意义的现代医学实验后的产物。以今天的眼光来看,这多少是匪夷所思的,但适合中国当时的社会现实。
“拨开迷雾” 确实缓解视疲劳
中医是宏观的,穴位按摩的作用大多是有时效性的、功能养护性的,应该还眼保健操的“清白”本质,创立者和推广者在当时科学大环境下以眼保健操来爱眼护眼,是值得肯定的。周行涛认为,“为革命”、“防近视”或“控制近视新发病例”是后来在普及运动中加上去的不恰当“目的”。几十年过去,强加于眼保健操的“近视”功利性光环褪色,近期却引来“伪科学”等的指责。创立者是朴素的,并没有故弄玄虚,相信创立者若在世,一定有很多见解可阐述。
人人都知道宏观上运动有益于健康,但若不恰当强调具体的疾病治疗目标,比如“为防治某病,让我们做舒展体操第3节……”就容易被误解,比如有人一直坚持做舒展体操第3节,却不幸患了某病。在这样的情况下,仍不应否定舒展体操的健身作用。
最近的争议中,有的观点如“无科学依据”实际上是在理解中医和西医上有冲突,有的如“中国推行眼保健操,学生近视却多于他国,所以眼保健操无用”的逻辑本身有误,有的如“眼保健操可导致角膜变形、眼部感染”武断夸张(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眼科50年来从来没有这样的病例),老百姓不必心神不宁。
周行涛强调,眼保健操确实可缓解视觉疲劳,是初级视觉保健的传统方法,许多成年人也有切身体会。对于学生来说,在一些时段不能去户外进行体育活动、又没有合适的眺望空间,认真做眼保健操不失为一个放松眼睛的有效手段。建议学校指导学生做眼保健操时穴位要准确、力度要适宜、气氛要轻松愉快。当然,探索更好的方法既融合传统医学的精华又切实可行,使眼保健操等护眼行为干预模式亲近、适合21世纪的学生,是从事近视眼研究者努力的方向。
矫正近视 眼镜、手术均可靠
近视,是眼光学元件与眼球长度不配的表现,主要在于眼结构上光学参数异常,比如眼轴过长、角膜过陡等结构上的变化所致近视(所谓假性近视并不存在或极少发生,不在本文展开讨论)。近视患病率高了是事实,但世界各地高度近视的发病率在有数据可查的近百年来一直是相对恒定的,说明遗传是高度近视主要的原因。单纯性近视,也就是600度以下的轻中度近视,大多与后天的近距离用眼、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也是文明社会发展、人类近距离用眼的需求、频度和强度大大提升后的必然表现。
幸运的是,当前矫正手段无论是眼镜还是手术都十分可靠。周行涛最后指出,对青少年近视,规范的验光配镜是首选,而成年人的近视度数可进行准分子激光手术矫正,十多年来激光手术已经发展为成熟稳定的主流方法。
(实习编辑:王俏茹)
- 还没有人评论,欢迎说说您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