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热力各有千秋
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在盛夏酷暑的日子里,面对高温环境的考验,有些人安之若素,而另一些人却寝食难安,甚至遭受生命的威胁。君不见南亚一些国家,每年至少都有数百人死于盛夏热浪的袭击。如此天壤之别,奥妙何在?原来是人的热耐受能力各有千秋所致。
热耐受能力是指人体对热的忍耐能力,主要表现为生物个体在接触“亚致死高温”后产生的耐受性。同样是高热条件,挨过去的人,其耐热能力就较高;而耐受能力低的人,这种高热条件很可能就是致命的。
进一步研究发现,人体的热耐受能力,与体内一种称为热应激蛋白的蛋白质之分泌量密切相关,而这种热应激蛋白合成的增加,又与受热的程度和受热持续时间有联系。经常处于高温环境中,热应激蛋白合成就增加,使人体对热的耐受能力增强,以后进入高温环境中,人体细胞的受损程度就会明显减轻——耐热锻炼的理论依据即在于此。
耐热锻炼以人体散热为本
耐热锻炼应该以人体散热为本。所谓人体散热,是指人体主动地去适应温度变化,“抢先一步”适应环境,而不是等到整个大环境都变热之后,被动地适应环境。这种西方现代养生观念,与我国传统的“春捂秋冻,夏养元阳”的思想有殊途同归之处。
就说“春捂”吧,阳历四五月份其实也在古人“阳春三月”涵盖的范围。虽然大地回春,天气变暖,但仍要多穿些衣服,被子也要盖厚一点。如此多捂一捂,一方面是对刚刚过去的冬天气候进行延续性的适应;另一方面也是一种为迎接夏季即将到来做准备与过渡,实质上就是耐热锻炼的“序曲”。可以说,耐热锻炼从春季里就开始了。
当日历翻到5月份以后,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日平均气温已经上升到夏季的标准(夏季的气候标准是日平均气温稳定值超过22℃),进入了初夏,更是进行耐热锻炼的黄金时间。道理很简单,耐热锻炼的目的就是在逐渐升高的气温下进行锻炼,力求达到适应更高温度环境的目标,而初夏这一时段,日平均气温的变化正好符合“逐渐升高”的特点,故为进行耐热锻炼的最好时机,不可错过。
耐热锻炼三要点
怎样进行耐热锻炼呢?首先要把握好时间。就一天而言,锻炼的最佳时间是早上6~7点和傍晚6~7点,早上温度逐渐升高,傍晚则是最适宜人体运动的时段。
其次是选择好运动项目,以慢热型、强度相对不大的项目来达到发汗目的为佳。具体可这样操作:每天抽出1小时进行室外活动,根据天气情况,选择气温在25℃左右,湿度在70%以下的环境,进行散步、跑步、体操、拳术等项目,每次锻炼都要达到发汗的程度,以提高机体的散热功能。不过也不可过分,尤其当气温高于28℃,湿度高于75%时,则要减少运动量,以防中暑。
同时,在这一时段内,要尽可能地不用电风扇、空调(梅雨或湿度较大时,可用空调抽湿),使得室内温度经常保持在22℃以上,湿度保持在60%左右。经过初夏一个多月的耐热锻炼,盛夏来临之时,即使室内气温在28℃~31℃,室外气温在36℃~39℃以上,人体也不会感觉太热。
不要害怕出汗
刚才说过,耐热锻炼的强度要达到出汗的效果,而一些人怕出汗,因而终日与空调、风扇等相伴,更不用说去进行什么耐热锻炼了。实际上,在炎炎盛夏,一阵劳作过后,大汗淋漓,感觉非常痛快。这是因为盛夏之时,气温高,空气湿度小,汗液排出后很快就被蒸发,汗腺保持畅通,而蒸发的过程也正是人体散热的过程,所以感觉清爽。
从医学角度看,出汗是调节体温、保持体温稳定的重要机能。出汗多少,除了与气温和活动量有关外,与风、湿度、水汽压等气象因素关系也很密切。当温度高、湿度小时,人体最容易大量出汗;反之,当风速较小、湿度和水汽压较大时,即使气温较高,人体也会出汗不畅,在这种情况下人就比较容易中暑。
当然,出汗也非多多益善。一般来说,夏季炎热,出汗多一点是正常的;但如果出汗过多,对健康就不利了,可造成人体血液流量减少,循环变慢,使得人体的散热量减少,从而导致体温升高——这也是专家强调耐热锻炼务必适度的奥妙所在。
总之,出汗量应该适宜。专家的测试表明,人在高温状态下通过汗腺适当排汗,不仅能有效降低内脏温度,而且汗水本身具有杀菌作用,能有效地保护人体平安度夏。相反,若从烈日下直接进入空调房内,或者长时间对着风扇猛吹,很容易对人体汗腺造成潜在伤害,导致人体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下降,加上内脏温度高、体表温度低,这种内外温度差会使内脏受损——空调病、风扇病等便会接踵而来。
(实习编辑:张一鸣)
点击进入更多精彩内容!
- 还没有人评论,欢迎说说您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