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中医药学会亚健康分会副主委、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中医科教授 罗仁

  “书香门第”“医学世家”这些自古有之的说法,正说明了“家”是人们气质和习惯的“始发站”,在提升公众健康中作用非凡。美国教育家多洛斯·柯伦进行过一项民意测验,总结出“健康家庭”的特征:家庭成员彼此愿意倾听和交谈;留意家人肢体语言的意义;家人之间彼此互敬互爱,积极帮助……这些“健康家庭”特质能让良好的家风一脉相承,有助于我们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作息规律、沟通模式等。在我的多年经验中,认为健康家庭还应该有如下一些特质:

  顺时而动。《皇帝内经》有言:阴阳四时者,万物之始终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为得道。顺时而动不仅仅指运动,运动是个人性更强的活动,家庭成员的集体出行更能够增进成员间彼此的亲密关系。大自然是天然的氧吧,春季万物生发,可以踏青赏樱;盛夏时节,花木繁茂,可以去植物园、海边等地游玩;秋季天高气爽,不妨全家去野外山乡,登高赏菊;冬季需藏精,可以泡温泉。除了每个季节外出活动,建议每周举行一些家庭集体活动。美国一项研究发现,经常参加家庭活动的儿童情商高,自控力强,这样的孩子更能够理解别人的情绪、表达同情心,与其他孩子及成年人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家中的老人也更能因此愉悦身心,防止老年期精神抑郁。因此,建议每周至少有4天家人一起活动的日程,或每周末抽出一整天作为“家庭活动日”,看电影、健身锻炼、共玩游戏等都可以。

  顺时而食。中医认为,最好的养生方式需遵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的膳食配伍原则。几千年来,这些原则一直作为中华民族膳食结构的指导思想,同时还告诉人们,遵循四季时令,摄入果蔬,不可暴饮暴食,避免五味偏嗜。家庭中,母亲往往扮演着饮食管家的角色,因此更应注意合理膳食的重要性,一日三餐,规律进食,为孩子最初的健康打下良好基础。孩子爱吃零食一直饱受诟病,但家长又很难狠心完全禁止。英国邓迪大学和伦敦大学玛丽皇后学院的联合研究发现,在温暖、充满互动的家庭中,孩子会摄入更少的含糖饮食。建议设定家庭零食时间,让吃零食成为一种健康行为。比如每周二、四、六的晚上8点,晚饭少做一点,大家都吃上六七成饱。随后一家人边活动边吃点健康零食,比如每人一把坚果、一罐酸奶、一袋低盐鱼片等。坚持一两个月,可让吃零食变成健康助力。

  规律体检。生活中,一些人没有体检的习惯,结果省下钱来看病。如果家庭中长辈不重视体检,这种恶习可能会传染给其他家庭成员。相反,规律体检的家庭成员整体健康水平较高。建议给家庭成员至少每年做一次体检,此外,家人之间也应多关注彼此心理状态,如果有人出现长时间(一般是两周到1个月)郁郁寡欢,又无明确原因,就应带其去看心理医生。如果有家人长期失眠或睡觉障碍、身心疲劳、胃肠不适、性功能障碍、神经衰弱等,不妨带他去医院做个亚健康体检。此外,家庭成员也应当立志于成为“家庭急救员”,了解基本的用药知识,学会使用基础的健康监测仪器,比如测量血压、血糖、心电检测等。如用手测脉搏,同时双脚跟随脉搏的频率踏步一分钟,如果很难跟上步伐,就需要检查一下心脏。设置一个家庭小药箱,储备常用药,购置简易健身器械(如哑铃、跑步机、弹力绳)等。

  开家庭会议。中医讲究情志养生,西医也发现心病容易演化成身心疾病。因此家庭每周可以开一次心理会议,主题就是“你有哪些心理困惑”。“家庭会议”参与者可能立场不同,但要尊重彼此的意见。如果在一个家庭中,有个绝对权威的父亲或母亲,孩子考大学、穿什么衣服、见什么朋友等,都必须一一过问,按照他或她的意志来,其他家庭成员只能选择顺从,就很难形成和睦的家庭关系。家庭会议不用固定时间开,但遇到家庭矛盾或重大选择时,一定要召开,让每一个人充分表达自己的建议和意见,并视情况吸取。家庭会议应当以“倾诉”为主,多一分坦诚,多一点包容,避免开成“声讨大会”。

  同做家务。家务事是家庭成员间彼此沟通的有效方式,多做家务,可以从小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和身体协调性。美国一项研究发现,夫妻共同做家务还可以改善夫妻关系,有助性生活和谐。瑞典研究人员发现,对60岁以上的老年人来说,如果他们做除草或洗车等简单的家务,就能使心脏病发作或患中风的风险减少近30%。准备饭食是家中的大事,全家参与,既交流了感情,又保证了健康。相反,研究发现,在外面进餐会使吸烟风险高2.5倍,喝酒风险高1.5倍。在家吃饭还有利于孩子摄入更多果蔬,少吃垃圾食品;夫妻共进晚餐能增加彼此的沟通和感情,减少争吵甚至离婚率;老人与子女围坐一桌吃饭能降低他们的孤独感,有益身心。全家也可以设置一个“一周家务分配表”,共同制定一周的健康计划。大家一起买菜购物,选购清洁用品、餐具等,共同布置家庭环境。

  代际交流。现代生活越来越多地剥夺了亲子、夫妻、长辈之间的相处时间,电子设备更是把有限的时间分隔的支离破碎。有些年轻爸妈在孩子哭闹时,会给他一部手机或平板电脑就解决问题了。但美国作家理查德·洛夫提出,这种不负责任的行为使得当代儿童患上了“自然缺失症”,即手机成了儿童的新宠,在大自然中度过的时间越来越少,从而导致了一系列行为和心理上的问题。瑞典调查发现,如果父母很少与孩子沟通,孩子容易性格冷漠消极、孤独自闭,人际关系敏感。因此,建议设定家庭时间,禁止使用手机,关闭电视,全家一起聊聊天。和父母谈谈最近的学习生活中的苦闷,分享一下愉快开心的事,听咱爸咱妈讲讲过去的事儿,以及他们晚年中发生的故事。以上这些“健康家庭”特质,都是我们家庭中不可或缺的精神良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