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人口老龄化面临着未富先老、未备先老和孤独终老三大挑战,“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相当突出,其中自杀是空巢综合征的极端情形,不得善终,令人扼腕。尤其是在春节等长假过后,老人容易因亲人分离而焦虑、抑郁,患上“空巢节后分离症”。

  人与人之间的语言交流是重要的社会互动,空巢老人之所以会产生种种问题,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社会互动的丧失。因此,多给空巢老人一些“话疗”,就相当于给他们补充了“精神补养剂”,有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对子女来讲,“话疗”更是一种不用花钱就可尽孝的礼物。

  遗憾的是,有相当一部分子女不理解父母的这一心理需求,认为自己与父母有代沟,缺乏共同语言,甚至觉得老人啰嗦而不愿意与其沟通。这些想法和做法,对老年人来讲,无疑是一种精神上的伤害。

  给空巢老人“话疗”,亲情不能缺位。因为不管是从道德上还是法律上,子女都是赡养照顾父母的“第一责任人”。为人子女者,即便不能常回家看看,也要在电话里和网络上多同父母互动,让亲情的温度慰藉父母寂寞的心。当然,作为老年人自己,也要学会走出小屋,多与街坊邻居、亲戚朋友往来,让自己开朗豁达起来。

  社区和养老机构也应在这方面有所作为。例如征集志愿者照顾老人,还可以通过设立“老年话聊员”,弘扬邻里守望精神,动员志愿者和社区业主“常入户看看”、“常入户聊聊”,了解老年人的心理需求,排遣老年人的负面心理,让老年人感觉到温暖和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