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小传

  李振华,主任医师、教授,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脾胃病科主任,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专业委员会常委。出诊时间:周一上午、出诊时间:周一上午、周二下午专家门诊;周五上午特需门诊

  开栏的话:养生热,养生乱,养生理论众说纷纭。听谁的才靠谱?怎么做才有效?本版新开设的“王牌科室·主任谈养生”栏目将请来全国各地三甲中医院优势科室的一把手,就各自擅长的领域,告诉您如何正确养生。

  在五脏里,肾被称为先天之本,脾被称为后天之本。一个人的健康状况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脾的功能是否健运。即使先天之肾有所欠缺,也可通过后天调理脾胃来保持人的整体健康。

  脾贵在运,有赖肝疏

  脾主运化,我们摄入的食物需要经过脾的运化,才能转化成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为人体各个脏腑器官提供能量。中医认为,肝属木,脾属土。根据五行学说理论,木克土,“克”有制约、克伐的意思。脾属阴脏,其性质特点为易滞、易郁,因此需要依赖肝气的升发,借助肝活泼、开散、疏泄的特性来维持自身的正常运化功能。这种相克关系有助于脏腑间功能的相互协调,即正常的相克是有益的。但如果肝气过盛,对脾的克伐太过,则会影响脾脏的正常运化。

  春天是肝木之主时,也是人们制定新年工作计划之时,任务繁重容易导致精神压力大,肝气不舒,进而影响脾胃的运化吸收功能,导致脾胃消化道功能紊乱,消化液分泌异常,因此,春季是胃、十二指肠溃疡等疾病的高发期。加之冬春交际,气温起伏变化大,对脾胃功能的影响也很大。

  要想保持正常的脾胃健运,建议多运动、保持心情舒畅。多动可以刺激脾的升发,增强脏器功能;心情好则肝气条达,有利于脾的运化。饮食上宜多吃些健脾食物,如山药、莲子、薏苡仁、桂圆、大枣,和小米一起煮粥食用,健脾效果很不错。不过,脾虚比较严重的人吃一点甜食就反酸,就不能用太多甘甜食物了。因为“虚不受补”,此时应当重用陈皮、砂仁、豆蔻等芳香化湿开胃之品,以健脾助运。

  脾胃最怕饮食作息不规律

  记者在诊室见到李振华的时候已过晚上七点,他感慨地说:“我们整天给别人调脾胃,其实科里很多医生脾胃也不好,做胃镜大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为什么呀?不是不知道怎么去调养,而是没法精心去调养,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长期超负荷工作,加之饮食不规律。病人多,我们出门诊中午拖到两点,晚上拖到七点多是常事,基本顾不上好好吃饭。这病可不就找上门了!”

  除了消化系统本身的疾病,还有很多其他系统的疾病和脾失健运有很大关系。如慢性湿疹、痤疮等皮肤病就是由于脾虚生湿,浸淫肌肤造成的,治疗要从健脾化湿入手。“脾为生痰之源”,“脾土生肺金”,对于以咳、喘、痰为主要症状的慢性阻塞性肺病,也需要从健脾来入手,以补肺气。还有慢性肾病,患者多虚,也可以从“后天”补“先天”的思路入手,才有助稳定病情,对于改善下肢水肿、小便排出不利效果很好。

  养脾胃需“辨证施食”

  “要说脾胃养生有什么秘诀,我觉得‘辨证施食’最应该强调。”李振华指出,养生的方法有很多,要想效果好而没有副作用,那就得适合自己的体质特点。比如说,生姜是一个养脾胃特别好的东西,国医大师路志正路老常年坚持吃姜,九十多岁高龄仍然身体很好。但这并不是说人人都要每天去吃姜,还是要根据个人的体质特点进行辨证施食,比如说手足心热、咽喉干痛、舌红少苔的阴虚火旺体质者,可以多吃些百合、枸杞子、雪梨等;而对于口臭、口黏、便溏不爽、皮肤油腻的湿热体质者,则建议食用健脾利湿的食物,如薏米、赤小豆、秫米煮粥,或者经常喝点荷叶茶;对于气短乏力,畏寒怕冷,食少纳呆,大便溏稀的脾胃虚弱之人,建议用山药、莲子、白扁豆、芡实煮粥;有消化不良又伴有失眠多梦的心脾两虚之人,宜食用莲子肉、龙眼肉、秫米、百合;而对于平时怕冷、手足不温、月经不调、痛经的人,当归生姜羊肉汤是非常好的选择。总的原则就是辨证施食,不能照搬别人的养生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