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减轻子女的赡养压力,提升生活品质,不少拥有一定积蓄的老年人会投资理财,“靠自己养老”。不法分子正是看准了这一点,给老人“下套”,导致老人赔上了养老金,还搭上了健康的身心。
●量入为出,现金是准绳
一般来讲,老人的个人财产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合法收入,如退休金、奖金、利息、入股分红、亲友的赠送等;名下的房产;存入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资金;生活用品,如贵重交通工具等;文物,如书法、绘画、陶瓷、玉石等具有一定价值的物品;图书资料,如有价值的书籍、报刊等;可循环生产使用的土地、林木、牲畜等。每位老人的财产构成不同,但不外乎以上几类,在清算自己的财产时,可以对照这几个方面,做到不缺不漏,心中有数。
国家统计局哈尔滨调查队曾对200名老年人进行了养老问题专项调查。在“您每月的支出主要在哪些方面”这一问题上,多数老人回答主要用于日常生活支出、医药费用支出、随礼和赞助子女等。此外,不少老人有外出旅游、健身等爱好和习惯,这也属于支出的一部分。除了上述的基本花费,老人剩下的钱才可以用来理财。
需要注意的是,老人在估算经济能力时,一定要把流动性因素考虑到。有的资产变现难,可以当作保障生活的“老底”,在日常消费、理财时,要以能攥在手里的现金数目为准绳。
●看清陷阱,贪小便宜吃大亏
老年人若理财安排得好,不仅能使财富保值增值,还能让晚年生活无忧无虑、增色添辉。反之,不仅蒙受经济损失,还会造成心理和生理的双重打击。
今年重阳节前夕,福建厦门警方破获了一起案件,涉案资金高达2400余万元,118名受害者中,绝大多数是老人。警方介绍说,骗子一开始在街头散发小传单,称凭单可以免费领取米、油等,吸引了不少老人的注意。当老人们领完礼品后,该公司便大力宣传所谓的投资理财项目,称如果投资100万元2年期,每月返还本金和利息6.5万元,两年以后就变成156万元。很多老人动心了,纷纷将养老金取出,投给该公司。事实上,该公司虽然存在,但已经资不抵债。去年5月份,该公司突然大门紧闭,相关人员均无法联系。老人们这才意识到被骗,有些甚至“急火攻心”住进了医院。
可见,老人理财受骗多是因为被高收益蒙了眼。高收益、高回报是很多理财陷阱的共同特点,有的理财产品甚至宣称有高达40%的回报率。老人一般对理财知识了解不多,盲目追求高回报率,一念之差上了当。
有些不法分子还通过成立“基金管理”“投资基金”“理财咨询”等公司,以及在高档写字楼办公等,给犯罪活动披上合法外衣;有些则假借国家、区域或者行业的发展政策,编造项目名称;有些采用请名人做广告、办理公证、投保等方法,夸大项目前景,虚构“发财机会”,骗取老人的信任。
不法分子吸引老年人的另一大“法宝”是小便宜。例如送日常用品、组织游玩、打感情牌等。老年人要提高防骗意识,牢记“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不迷信所谓“权威”,远离可疑人员。日常生活中,由于自身判断能力较弱,老年人最好别急于决策,尤其是涉及大额投资方面,要多和家人朋友商量。
●稳健增值,给后半生留本
老年人在贷款等方面受年龄的限制,工资收入相对有限,身体病痛可能逐渐增多,这些因素使得他们成为抗风险能力较弱的群体,因此稳健投资、安全理财十分重要。
老人要保留一定数额的存款,一旦发生特殊情况急需用钱,能够及时变现,避免遭受过多的损失。另外,也可适当买一些无风险、收益比存款高的短期国债,期限以不超过3年为宜。这类储蓄型理财最好占全部资金的50%以上,以保证安全。
风险投资的比例最好不超过资金的15%,包括购买股票或基金,避免遭受过大的损失。其中,建议基金投资以保本型为主。老人也可以购买容易变现的银行短期产品,但不要投资收益比较高的理财产品,因为收益越高,风险越大。
建议老年人购买一些针对老年群体的保险,如意外伤害险和疾病保险,以增强抵抗意外和重大疾病风险的能力,把潜在的损失降到最低。有些保险理财产品既能预防风险,又能增加收益。保险产品的投资比例以不超过自有资金的30%为宜。
需要提醒的是,老人与年轻人不同,如果赔尽了老本,没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赚回来。因此无论理财项目看起来多划算,有些底线是不能触碰的,例如尽量不要把房产抵押,一定要给后半生留个保障。▲
- 还没有人评论,欢迎说说您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