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专家:
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老龄社会保障与产业研究室主任 陶立群
中日友好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 彭丹涛
日前,中民社会救助研究院发布《中国老年人走失状况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首次对中国老年人走失问题进行全面分析和研究。关爱老人,避免走失悲剧,已成全社会关注焦点。
●农村是走失重灾区
“我找不到他了。”这是父亲走丢后,伍志嘴里反复重复的一句话。伍志是一名公安干警,得知父亲走失时,他正在外面巡逻。由于工作太忙,他每年很少回家,即使父亲被查出轻微阿尔兹海默症,也并未引起他和家人的重视。伍志的父亲常和其他老人一起去村里看护林子,谁料前几天出门后就再也没回来。伍志在街边、救助站、媒体上发了无数寻人启事,把所有能找的地方都找了,却仍没发现一点线索。
类似伍志父亲的情况每天都在发生,有些家人团聚,有些却再无下文。《白皮书》显示,全国每年走失的50万老人中,65岁以上老人占比超过80%,平均年龄为75.89岁,男性占42%,女性为58%;在能找回的走失老人中,80岁~90岁年龄段比率最高,特大城市找回率达84.13%,而县城及农村只有50.31%。
令人痛心的是,接受过救助的走失老人中,仍有26%再次走失,走失5次以上的老人占比6%;更令人难过的是,媒体对1156名走失老人家属回访,发现其中113人死亡,死亡率高达9.78%。
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老龄社会保障与产业研究室主任陶立群表示,老年人走失不仅给家人带来痛苦,也会损害社会形象。“我们终究会老,如何在步入老年后,还能体面地生活,获得关爱,需要每个人去思考。”
●老人与社会都要检讨
老人走失,很多人认为是精神疾病导致的,但在陶立群看来,我国老人因迷路走失的高达35%,其次才是患有精神疾病或失智。专家认为,还有以下几方面原因导致老人易走失。
诊疗意识不足。《白皮书》显示,约72%走失老人出现记忆障碍,其中,经过医院确诊的失智患者只占25%。整体来看,多数失智老人未得到及时诊断。中日友好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彭丹涛认为,走失老人大多存在一定健康问题,但没能尽早诊治,增加了走失风险。
逃避患病现实。彭丹涛强调,阿尔兹海默症若早期发现和干预,能避免走丢等严重后果。然而,即便部分患者被确诊了,也认为这种病治不好,或因羞耻感,而放弃治疗,偏远地区尤甚。
家属监护缺失。数据显示,走失老人60%以上配偶不在身边,其家庭往往缺乏照顾经验。绝大部分走失老人家庭缺乏照顾技能的培训。
空巢老人增加。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显示,空巢老人占老年人口比例为51.3%,其中一半在农村。陶立群指出,空巢老人缺乏必要的精神支持和情感交流,罹患精神疾病的风险较大,走失风险也较高。
救助网络欠缺。找回走失老人往往要历经周折,寻亲多年未果的比比皆是。陶立群认为,这是因为缺乏一个完整的老人走失社会救助系统,家属没有给老人携带信息卡,救助中网络信息上传、搜寻还没形成一个体系,致使事件发现晚、反应迟、危险高。
●防走失关键在防病
在彭丹涛看来,防止老人走失的关键在于预防疾病。患者应意识到阿尔兹海默症等疾病是可控的,一旦出现记不住事、说不清话、认不出路等语言和精神障碍,要尽早诊治。此外,推动分级诊疗和医学知识普及,让医疗下沉到社区、农村,发现更多隐藏疾病患者也很重要。
陶立群则认为,防止老人走失,需要人人参与。
及时筛查老人病情。政府应向老年人政策倾斜,推动免费体检项目,筛查相关疾病。社区要关怀老年人,对于已确诊的失智老人,发放黄手环、缝制紧急联系布条等。
建立走失救助站。在人口聚集地为老年人建立救助站,公布救助站具体位置。实现110和救助站的系统联接,将公众救助信息发往救助站。
子女多些细致照顾。家人应为有走失风险的老人制作身份挂牌,戴在脖子上或缝在外套上。还可给老人配备手机,预存子女及属地派出所电话。▲
- 还没有人评论,欢迎说说您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