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专家:
中国健康教育中心主任 李长宁
中国健康教育中心评估部主任 李英华
中国健康教育中心政研室副主任 卢永
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根据这一宏伟蓝图和行动纲领,健康宣教工作将发生哪些新变化?这些变化又将给公众的生活带来哪些影响?记者就此采访了中国健康教育中心专家,共绘“健康中国梦”。
《生命时报》:您如何看待《纲要》对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的意义?
李长宁:《纲要》明确树立了大卫生、大健康的观念,把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提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战略重点、目标、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对维护和促进人民群众健康意义重大。
《纲要》把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放在了突出位置,强调“将促进健康的理念融入公共政策制定、实施的全过程,加快形成有利于健康的生活方式、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模式”;把“强化个人健康责任,提高全民健康素养,引导形成自主自律、符合自身特点的健康生活方式,有效控制影响健康的生活行为因素,形成热爱健康、追求健康、促进健康的社会氛围”作为“共建共享、全民健康”战略主题的重要内容。为今后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指明了方向。
《生命时报》:如何落实《纲要》对健康促进工作的要求?
李长宁:落实《纲要》,推进健康中国建设,需要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推广普及“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策略。二是深入开展全民健康教育,提升人群健康素养水平。三是全面推进区域和场所的健康促进建设。四是建立健全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体系。五是充分利用媒体开展科普工作。六是推进控烟履约工作。七是加强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科研工作和先进经验的推广。
《生命时报》:《纲要》提到,到2030年,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为30%,实现此目标还有哪些挑战?
李英华:目前,我国城乡居民健康素养水平稳步提高。不过,要实现这一目标还存在许多挑战。从健康素养本身来看,它是一个反映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综合性指标,不同于某一方面健康知识和技能的提高,而是个人整体健康自我管理能力和健康素质的提高,是个较缓慢的过程。受教育水平、经济水平、社会文化、卫生政策、卫生服务等多种因素影响,需要多部门合作。从健康素养促进工作层面来看,还存在着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体系尚需进一步加强,多部门合作的健康促进工作模式尚不完善等问题。
《生命时报》:如何实现《纲要》的展望和期待?
卢永:《纲要》的贯彻落实需要国家、社会和个人共同担起责任。政府应将健康中国建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列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健全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纳入各级党委和政府考核指标。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建立多部门合作机制,全面建立健康影响评价评估制度。
调动社会力量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强健康文化、健康场所、健康服务等健康支持性环境建设。每个机构和单位应树立起维护职工和服务对象健康的意识。特别是广大媒体应在健康中国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引导人们树立科学健康观,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和行为。
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应主动关注健康问题,提升健康素养,形成自主自律、符合自身特点的健康生活方式,避免不良生活行为因素,形成热爱健康、追求健康、促进健康的理念。▲
- 还没有人评论,欢迎说说您的想法!